子競技體操運動員都接受過芭蕾舞訓練。

蘇聯體操運動員拉里莎?拉特尼娜在22歲時獲得了第一塊奧運會女子體操全能金牌,之後在26歲和30歲時蟬聯了這個專案的奧運金牌,1957年她懷有身孕的時候還獲得了世界體操錦標賽冠軍。

捷克體操運動員維拉?恰斯拉夫斯卡在拉里莎之後獲得了兩次全能奧運金牌。她也是在22歲時獲得了第一塊金牌。

但隨著體操動作難度的增加,這些大齡運動員漸漸地失去了生存空間。

比如平衡木,其早期更多的是表現舞蹈而不是空翻,一套動作通常由跳躍、舞蹈造型、倒立、滾翻和走動組成。在1960年代,一般參加奧運會的體操運動員,最難的動作是後手翻。但進入1970年代後,平衡木的動作難度開始有了顯著的增加,奧爾加?科布特和納迪婭?科馬內奇在平衡木上引入了空翻動作,其他運動員隨之紛紛效仿。

當時的體操計分規則,也傾向於高難度。

所以,只有小巧的女孩,才更適合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於是參加大型比賽的運動員的年齡,大部分為14歲或15歲,奧運會體操運動員的年齡也大大降低,柳德米拉?托里謝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年僅16歲,納迪婭?科馬內奇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更是隻有14歲。

這種情況,將來會有所改變,但現在就是如此,女子體操運動員一旦過了20歲,只能退役。

所以,現在的涅利金,相當的不容易。不過其做為領軍人物,在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一位重量級選手,羅馬尼亞的納迪婭?科馬內奇,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除了其本身遭受傷病困擾之外,唐煥還知道,她應該還被一些比較殘酷的社會現實因素所影響。

1976年,年僅14歲的科馬內奇,奪得了個人全能,平衡木和高低槓3塊金牌,1塊團體銀牌,一塊自由體操銅牌,成了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上的明星,更是在1976年8月的同一個星期,登上了國際最著名的雜誌,《時代》、《新聞週刊》和《體育畫報》的封面,成為世界上至今唯一獲得此等榮耀的人。

這樣一顆美麗的花骨朵,據說遭到了當權者的摧殘。

其實不難理解,在冷戰時期,體育往往是為政_治服務,用來裝點門面的,在一些地方,運動員獲得奧運會金牌。未必就意味著其地位會隨之全面上升。

而且在唐煥看來。這個時期的體育成績。擺脫不了興_奮劑的影響。

要知道,在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運動員們使用藥物參賽,並不是不光彩的事情,而是被視為一種新的“科學”方法,堪稱為以使用興_奮劑為榮的日子。

第一次興_奮劑大發展,出現在二戰期間。

1934年,麻黃素的類似物安非他命。被商業合成,商品名為benzedrine即“苯齊巨林”。

這種中樞神經興奮藥,立即成了軍方的寶貝,因為它可以讓人忘記疲勞,持續興奮,僅二戰期間的英國,就向士兵們提供了7200萬片苯齊巨林。

第二次興_奮劑的大發展,出現在冷戰期間。

1954年,在越南舉辦的一場舉重比賽的期間,一位蘇聯生理學家醉酒後向美國運動醫學專家約翰?齊格勒透露了秘密。他們給運動員使用睪酮。

冷戰時期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在各個領域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競爭。體育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之一。

當體育不僅與個人榮譽,而且和國家利益乃至意識形態掛鉤時,興奮劑的發展自然難以避免。

齊格勒回國後,立即開始給自己和兩名舉重運動員服用小劑量睪酮,結果十分讓人鼓舞:受測者的肌肉更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