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了一個檔案粉碎機,將hp膝上型電腦裡的個人檔案全部粉碎一遍,再用廠家提供的系統恢復光碟直接將本本還原為出廠狀態,然後才臨時申請了一個163免費郵箱,向燈泡發出郵件,也沒管時間不是約定好的十點鐘。
百度,入世是什麼意思?
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
林耀搜尋“入世”出來一大片的訊息,同時也引出“出世”的概念,因為他自認為修的是道家,因此對道家的入世出世觀點特別注重。
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道家也推崇入世,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修道之人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影響國人最普遍和廣泛的佛家思想中,“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
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
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透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不同,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
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透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
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透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看到這裡,林耀終於對小草所說的“入世”有了基本概念,雖然小草以前所處的年代十分久遠,跟現在相差了幾千年,但只要神農氏處在凡塵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體味人類社會的浮華紛擾,也許小草就是那個時候獲得的入世概念吧。
林耀也認為人性本善,雖然現代社會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雖然民間也有“學好一輩子,學壞分分鐘”的說法,但他堅持認為善根存在於人性中。一些受到俗世影響惡貫滿盈,或者極度自私自利的人,才泯滅了最後的善根,這些人的生死,已經不被林耀看重了,這也是他最近越來越張揚和看不慣壞人壞事的原因。
“就這麼修行吧,懲惡揚善,幫助最廣泛的老百姓,就當是為自己修煉的一種自私自利的想法,這樣一來,入世和出世就兼顧了。”林耀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