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糧食基本上都是麥子,還有產量很低的一些其他雜七雜八的作物,至於水稻這種植物因為品種的原始性還僅僅只能在江南水鄉和靠近熱帶的那一片現在還被視為蠻荒之地的地方種植,雙季稻早在漢代就有記載種植了,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引進和大規模種植,差不多是因為水稻種子還比較原始,不能適應北方較為寒冷和缺水的環境。
後來一千多年的種植歷程也都證明了水稻是較為脆弱的糧食種類,生產環境限制比較大,這才促使袁隆平先生主持的雜交水稻計劃,經過很長時間的辛苦工作,雜交水稻這門超級糧食才得以產生,不僅比現在的常規水稻要強悍,畝產也會高很多。
根據蘇寧查閱的資料,由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先後在一九九九年、二零零五年,成功攻克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七百公斤、八百公斤兩大世界難關,使中國雜交水稻超高產研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而這袋種子是蘇寧老爹老孃三個月前購買的,那都是二零一三年了!
算上唐代畝的面積和肥料以及種植手法的差距還有溫度的問題,五六百公斤也該有,那就是畝產千斤多,唐代的一石摺合成現在的度量衡差不多是五十九公斤,而唐代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麥子畝產不過一石,最好的京畿良田也不過一石半左右,要是種植了雜交水稻,差不多能把唐代的糧食平均產量往上翻個五六翻左右。
長安地處北方,雖然有著天府之國千里沃土的稱呼,但是氣候的問題還是實在在存在的,這個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種植成功也是個問題,但是如今大唐的南方還是一片荒蕪,想要開發成為千年後的魚米之鄉,還真的不容易,以目前大唐的能力和李二陛下的性子,要是立刻開啟開發江南的計劃,大唐差不多十年就可以亡國了……
道路、氣候、疾病、人力、物力、資源、官員任命、豬一樣的隊友等等等等,無一不需要考慮啊,所謂要想富先修路,要先開發江南,總得先解決了道路的問題,水泥?那玩意兒不是很難弄,沙子弄出來的東西都不貴,就地取材就可以,可是鋪設水泥道路,又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千頭萬緒,想要改造大唐,需要考慮的東西,絕對不僅僅是那麼一點點東西……
但是不管如何,哪怕只能種出來兩石三石,放到全大唐也是兩倍三倍的糧食增長,李二陛下會高興成什麼樣子?這還不算土豆兒和玉米,土豆絕對的高產,雖然比較適合做菜而不是糧食,至於玉米,還是沒有水稻和麥子適合做糧食,但是都是同樣的高產,這三大殺手鐧下來,大唐還怕沒有糧食吃?
哦!蝗災也是個問題,對了,歷史書裡面好像說是什麼人深入了蝗蟲起源地解決了蝗災,從那以後貌似中國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蝗災,這到底是怎麼做的呢?而且更嚴重的是蝗災往往伴隨著旱災出現,那可是雙管齊下啊,要是遮天蔽日的蝗災出現了,水稻啊土豆啊玉米啊可都扛不住啊!
蘇寧還是拿出了神機上了百度,開始深刻的研究如何滅蝗,史書記載距離目前最近的比較大的蝗災就是貞觀二年的一次,唐朝時期平均七八年出現一次相當規模的蝗災,雖然沒有記載,很正常,春秋筆法誰不懂?不能給盛世抹黑!幾個州範圍內的蝗災是不用記載的……
查閱過了蝗蟲的事情,蘇寧開始查閱雜交水稻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雜交水稻不能留種,只能種一次全部吃掉,然後要繼續購買種子!蘇寧大感崩潰,以前雖然也種過地,但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這種問題,雜交水稻種出來的第二代用作稻種的話會產生性狀分離的情況,然後會造成產量急劇下降的悲劇!
雜交水稻要是試種,也只有第一年能夠高產,第二代,悲劇了!這要是自己不知道這個,在第一代種出來之後向李二陛下得瑟,李二陛下大喜過後下令廣泛種植,結果第二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