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一統華夏,若是真的那樣,或許日後的五胡亂華就不會出現了……
北固亭懷古也就是第一句第二局需要改動一下,把“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改為“何處憶三國,滿目瘡痍雲夢澤”,後面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都是可以直接應用的,當然,蘇寧最喜歡的還是後面的下半闕,正是“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蘇寧選擇這首詞的主要原因,杜牧的折戟沉沙鐵未銷倒也不錯,但是那是假設曹操勝利的詩詞,用在這裡,不太妥當。
至於諸葛亮五丈原殞命的章節,用《蜀相》再貼切不過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兩首作品分別跟在赤壁之戰之後和五丈原之戰之後,當時代給李二陛下極大的享受。一首長短句。一首詩,把這兩個歷史事件烘托得淋漓盡致,對於孫權年少英雄的讚揚和對諸葛亮兢兢業業卻最終失敗的嘆息,李二陛下親自揮筆把這兩首詩詞給抄寫了下來。細細品讀。總是覺得有回味無窮的地方。
同樣的感覺則更加深刻的體現在孔穎達這一類文人的心中。反正蘇寧才子的名號是坐穩了,他們對於這兩首詩詞的水平和所表達的意境基本上是歎服的,瑰麗雄壯的唐詩還處在拉開序幕的時代。這個時候,基本上沒有能和蘇寧相提並論的詩作誕生,更別說是如今還並不為人重視的長短句,但是這首長短句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極大的追捧。
配合著三國故事的快速流傳,這兩首詩詞也很快的打響了名聲,這也是得益於盜版的廣泛流傳,人們現在都知道蘇寧侯爺寫完了之後直接給皇帝看,皇帝看過之後別的人才能看到,皇親國戚豪門大族都在看。
當然出於技術保密的考量,之後的章節就沒有刻印許多,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繼續觀看,其餘人都只能借他們的書來抄閱,這讓不少人覺得非常不爽,原本都是能看到的,現在只能等第二批,李二陛下給出的理由是經費不足,而且等到全書完成之後再行刻印效果更好,大家只能忍著,只能憋著,某些素質低下的老臉臭不要的還時不時的跑到蘇寧府上騷擾蘇寧,就想看到第一手的資訊……
這個頭如何能開?要是開了頭,以後人家還不一擁而入蘇府,到時候自己還能有安生的日子可以過?絕對不可以,蘇寧三兩句話就請這些老臉臭不要的回去,然後自己也回到書房不再搭理他們,老臉臭不要的傢伙們很鬱悶,也只能作罷……
沒故事看的日子非常的無聊,這也就更加激發了廣大好事人群爭相傳抄的興趣,一個人要是得到了抄錄本,簡直就是大明星,到哪兒都有人跟著請求讓自己也抄錄一份,一時間長安紙貴……
應該說古人壓根兒沒有稿酬的概念,也沒有什麼版權意識,因為在這個時候可以寫出一本風行天下的書,已經是多少人求都求不來的好事情了,而且這個時代,大唐時期,除了朝廷,哪裡還有人可以刊印書本發行?一沒有紙二沒有印刷術好不好!
八個月之後,蘇氏三國正式完結,最後一回三國歸晉也結束了,李二陛下帶著一絲落寞看完了最後一個字,然後深深的嘆了一口氣,不論多麼叱詫風雲的人物,也不過那麼數十年,終歸是會成為一堆黃土,被後人笑談,自己死了以後估計也會成為後人的談資,大家都是一樣的……
這本蘇氏三國,寫的是三國,但是說的卻是歷史,是道理,是權謀,是軍略,各種各樣的知識層出不窮,李二陛下還真的一度為蘇寧如此廣博的知識量感到吃驚,不過想到他那個厲害的師尊為他打下的底子和李靖這位軍事家從中協助,也就沒什麼奇怪的,只是六個多月了,半年多的時間自己已經習慣於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