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地區和燕地的百萬之民已然湊齊,待得一切準備好就要開始大遷徙。
江南移民計劃是第二期,因為江南魚龍混雜,形勢比較複雜,有待大軍掃平當地山賊強人之後才可以開始遷移民眾,所以山東燕地就是第一期,江南屬於第二期。
可是無論是哪一處,教育的建設都刻不容緩,山東塞北地區的行政建設好歹還比較完備,不像江南,有唐一代,對於江南很多地區的統治就像是名義上的,除了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大城市,比如長沙等城市,是漢代為了防備南方百越而設立的軍事重鎮,那些地方還稍微繁華一些,大部分地區依然是蠻荒之地,歷朝歷代開發江南、實際統治江南者實在太少。
就好比大秦出兵五十萬蕩平南方,準備移民百萬充實南方,伴隨著移民的進入定居而逐步設立地方政權;確立實際上的統治而不是在一大片區域建設一個城池然後就可以把好大一塊土地划進該城市範圍內,變成一個縣一個郡。就可以統治了,那是不科學的,基層的政權,要設立到村莊裡面,要把縣底下的鄉、裡二級管理的妥妥當當才可以。
而在這些地區建設基層政權的同時,就可以同步建設基層教育體系,裡就算了,人數少,戶口不多,就那麼多孩子。遲早要落得沒有人可以教育的地步。大唐的師資資源還沒有強悍到那種程度,所以就以鄉級行政地區為最初級的教育普及行政地區,設立蒙學,專門教育孩子讀書識字。為小學教育打下基礎。
教育一旦確立了。那麼就比軍事政治更有效。更能夠達到建設好基層政權的目標,以有書讀有人教為幌子,也可以招募到更多願意移民到江南的百姓。畢竟故土難離,要讓一戶人家捨棄祖上的居住地而遷移到被視為蠻荒之地的江南,還真的不是很容易,但是以讀書識字為誘餌,那就不一樣了。
有書讀,可以識字,那還擔心將來回不來嗎?
所以蘇寧就建議李二陛下把幾件事情聯絡在一起進行,這樣的話,可以正好趕上,比如政法大學的招生和教學要即刻開始,立刻準備考試,準備招生,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政法大學確立起來,培養官員人才,並且開第一次科舉考試,面向全民招募實用性比較強大的官員,準備送往山東和燕地擔任各項官職,把山東復興計劃放在第一位,同時把江南崛起計劃和政法大學崛起計劃聯合在一起。
江南崛起計劃可以在四年之後開啟,第一期政法大學畢業生已經畢業,一千名精悍能幹的年輕官員趕赴江南參與到江南基層政權的建設當中,和江南崛起計劃一起開展,那樣的話,國家將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基層官員可以用來開發江南。
同時經過慎重考慮,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一眾大臣聯名上書,請求將科舉考試由三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並且是從四年之後開始,在政法大學開學之後一直到第一期學子畢業的四年間,科舉考試還可以處於試行階段,小小的來個幾次,為四年後大量政法大學學子畢業入仕做準備,這樣的話,正好可以趕上四年之後每年一次的畢業生入仕,也可以不用那麼手忙腳亂。
正如軍事大學一樣,第一期學子還有一年就可以畢業正式參加軍隊,準備對外作戰,從此以後每一年都可以有大量優秀的軍官進入軍隊中,軍中人才濟濟,綿延不絕,任何一位大將的用兵之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如今很多將軍都在軍校裡面找到了自己的繼承人,還有不少將軍毫不猶豫的把經驗分享給所有學子,期待他們的創新和發展,大唐軍隊之強盛指日可待。
和軍事大學一樣的道理,政法大學也會在四年之後進入一年一千名預備官員畢業的迴圈期,按照大唐如今的人口基數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的人數似乎還會有些少,但是在最開始的試驗階段這樣的人數是最好不過的,而新的科舉考試方案也非常優秀,讓他們感到耳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