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是替換胡桂芳還是接替李贄都屬於順理成章,不會影響新政的推廣進度。

本來想派馬經綸去當右布政使,他和李贄是忘年交,理念又都差不多,這幾年經營《半月談》有聲有色,在民間贏得了不少聲望。去當地熟悉個一年半載的,應該可以接替李贄的位置。

但馬經綸說他恐怕無法勝任,當個編輯在報紙上耍耍筆桿子與實打實的治理地方完全不一樣,他以前曾經當過知縣,政績不錯,卻已經快累吐血了,自知不是當封疆大吏的材料。

另外他對官場中的爭鬥早已失去了興趣,高官厚祿更是缺乏吸引力,倒是覺得在報紙上建功立業,替皇帝搖旗吶喊挺中意。

洪濤聽聞之後覺得挺有道理,一個人如果很煩一件事幾乎不可能做好,與其強迫馬經綸扔下《半月談》去當官,不如另外找個合適的人選。

思來想去,還是袁應泰比較合適。他雖然屬於士人階層,卻已經受到了自己不小影響,且烙上了保皇派印記,和袁可立一樣很難再回頭,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

“……臣斗膽相問,陛下可是要在兩廣做大變動?”

有了裁撤遼東鎮的一系列舉措當例子,袁應泰差不多摸到了皇帝的行事風格,那就是不拘一格,敢想敢幹,要預測其下一步動作的話,最好使勁兒往大了猜。

李贄在兩廣勢頭正盛,有皇帝全力支援,除了經常被彈劾之外沒聽說有什麼麻煩。突然間派自己去當右布政使,肯定不是打算蕭規曹隨,很可能有更大的變化。

“可以這麼說,朕打算進一步開放廣州港,允許部分番邦商船自由來往。僅僅靠田畝稅賦已經無法支撐大明的復興了,增加商稅是唯一能在短期內見效的辦法。李贄這些年一直在為此事做鋪墊,效果很明顯。”

關於開海的爭論在朝堂裡一直都有,也一直沒個定論。洪濤不打算和朝臣們打嘴架玩,孰是孰非光噴也分不清,乾脆就用事實來說明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