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人的強項和弱項。其實,這是一種可怕的誤解。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湖南人一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經濟建設。如果說,湖南人還沒有把自己的湖南建設成一個經濟強省,那決不等於說湖南沒有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從我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以來,湖南人在沿海經濟特區的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熱情,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到處都可以聽到湖南人的鄉音。在這個繁華的移民城市裡,外來人口中,湖南人佔有最大的比例。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見證了這個樣板式的經濟特區從成立、建設到崛起的全部過程。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為這顆南方明珠增添了光彩。直到今天,還有“百萬湘軍”在為深圳的經濟奉獻力量。
2005年1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湖南人在深圳》,記載了近百名在深圳頗有作為的湖南籍企業家和行政管理者的事蹟。這些湖南人,多半是在深圳白手打天下,積聚了財富,擴大了企業,或者身居管理層的高位,表明湖南的人才在商品經濟中大有作為。在深圳的金融業中,湖南人職位較高,從業人數最多。他們當中不乏經濟奇才和理財精英。面對這樣的事實,怎麼還能說湖南人不擅長從事經濟建設呢?
在整個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中,湖南的南下建設大軍,都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幾乎在各個領域裡,都留下了湖南人辛勤的足跡。在中國最大的特區海南省,同樣活躍著湖南移民和流動建設者的身影,他們服務於各種行業和社會的各個層面,從海南省的建設規劃到具體實施,無不體現出他們做出的努力。
湖南人愛闖天下,湖南人喜歡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湖南人愛到鄉土之外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八千湘女上天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湖南人才輩出的格局形成之後,湖南的人才就很少再去操心家鄉的那幾畝田地。湖南人可以打天下,也願意建設天下。湖南的許多革命者,包括政治家宋教仁和軍事家蔡鍔,在革命正在進行中的時候,就想到整個國家的建設是多麼重要。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的湖南人,為中國的建設嘔心瀝血。愛國的湖南人心中沒有省界,他們認為,建設中國就是建設自己的家鄉。
又有人說,與湖南人在政治、軍事、文化乃至科技教育事業上令人驚歎的建樹相比,湖南的經濟分外地相形見絀。這種說法,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歷代湖南人在政治上所做的建樹,並不是為了把湖南建設為一個政治中心,而是為了推動包括湖南在內的全中國的社會進步。湖南人在軍事上的建樹,也不是以湖南的武力為本省而戰,而是締造或者指揮軍隊為國家的命運而戰。至於湖南人在文化科技教育事業上的建樹,同樣不是單單為了發展湖南本地的事業,而是為了豐富全中國的精神文明。湖南本土在各項事業上處於相對落後的境地,正是因為湖南人為中國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奉獻和犧牲,而往往忽略了對本土的貢獻。在經濟建設方面,湖南人也是這麼做的。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湖南本土經濟相對落後,就指責湖南人在經濟建設的領域裡相形見絀了。
有人說,湖南人是中國人的大兒子,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至少,湖南人可以從大兒子的精神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大兒子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任勞任怨。他樸質本分,勇於開拓,願意為整個家庭的現代化建設而奉獻力量,承擔犧牲。他看到兄弟省份第一批進入“沿海開放省市”的行列,或者第二批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扶持物件,為他們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感到十分欣慰。他相信,整個家庭富裕了,他自己的境遇也會大大改善。如果這就是“湖南大哥”在中國這個大家庭中擔負的角色,湖南人是非常樂意去充當的。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