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草,蝶舞鳥鳴。幽寂空寞的林地充滿了活力和生命。這是哈代最為熟悉的林地。作家幼年,他就沿著我們腳下的小道,前往下博克漢普屯朱麗葉·馬丁夫人開辦的鄉村小學接受教育。哈代熱愛大自然,小時候常常跟隨父親走進荒原,領略大自然的美。正是在這樣一個富有浪漫情調的自然環境裡,哈代培養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特殊感受,真正領悟了大自然的神秘、恐懼、詩意和美感。在哈代早期小說《綠蔭下》裡,松康林地是主人公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綠蔭下》是一部風格素樸、詩情濃郁的作品,弗吉尼亞·伍爾夫稱它“媚嫵動人,帶有田園風味”。哈代在對鄉村風光和習俗的描繪中,敘述了年輕農民狄克和鄉村女教師芳茜·黛的愛情故事。哈代按四季變化分冬春夏秋來表現主人公的愛情程序,其構思正是來自他對松康林地的觀察和感受。

哈代的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草屋,坐落在松康林地深處。草屋仍保持著哈代當年的原貌,映掩在林木之中,襯以鮮花綠草的裝點,自然古樸,寧靜美好。哈代在十六歲時曾寫過描寫這幢草屋的詩句:“高大彎曲的山毛櫸,用低垂的樹枝織成幃幔,輕拂著屋頂……。”在小說《綠蔭下》裡,這幢草屋是主人公住屋的原型。哈代真實地描寫了它的外貌:“這是一幢低矮的長方形草屋,帶脊的屋頂是用秸稈蓋成的,樓上的窗子破壞了屋簷,中間的煙囪高高地突出於屋脊之上,還有兩個煙囪聳立在草屋兩端。”屋內,右邊的房間還保留著當年的麵包烤爐。左邊房間的地面鋪著石板,天花板中間架著一條石頭桁條,上面懸掛著槲寄生。樓下的壁爐還在,兒時的哈代常坐爐前,出神地傾聽祖母為他講述迷人的鄉下放事。樓上哈代當年的臥室還保持著原樣,少年哈代喜歡獨坐窗前,悄悄地對著花園沉思。哈代出身貧寒,草屋平凡普通,室內裝飾簡陋。然而偉大出於平凡,正是在這幢平凡的草屋裡,誕生了一位天才作家,為英國文壇增添了光彩。

在草屋背後東北方向,是一片廣袤空寂和起伏不平的高地,這就是哈代在小說《還鄉》中描寫的愛敦荒原。荒原一望無際,上面點綴著一簇簇石南和荊豆,其間夾雜著一些長滿冬青和荊豆類植物的土坑。在哈代筆下,愛敦荒原似乎是一個時值暮年的老人,神情寂寥,面容寡歡。天上懸著灰白的帳幕,地上鋪著蒼鬱的灌莽,一到傍晚,它就呈現出一片朦朧迷離、陰沉昏聵、空曠蒼茫而又威嚴堂皇的景象。哈代正是以這片荒原為背景,為我們敘述了一個熱血青年企圖改造它面給自己造成的悲劇。哈代筆下的荒原神秘可怖,帶有強烈的悲劇氣氛。然而從日麗風清的午後看去,荒原上山巒起伏,青草綠樹,鬱鬱蔥蔥,並不使人感到害怕。

哈代的小說描寫的基本上都是他所熟悉的故鄉,小說中描寫的地點大都有其所本。今天,這些地點都變成了文化名勝,成了人們探古尋幽的所在。從哈代的故居下山,向南便是下博克漢普屯,向西則是斯頓斯福特教堂。這都是哈代在《綠蔭下》裡描寫過的地方。斯頓斯福特教堂不僅是哈代幼年常去遊玩的地方,而且哈代的家人死後都埋在這座教堂的墓地。哈代死後,人們尊重他希望把自己葬於家族墓地的願望,又照顧到各界人士希望把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的要求,於是將哈代屍體解剖,將心臟葬於斯頓斯福特教堂,將骨灰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這種解剖屍體分葬兩地的做法,成了英國文壇上絕無僅有的一件超逸之舉。

在上博克漢普電西北方向不遠處是坡道爾小鎮,它是哈代小說《遠離塵囂》中韋瑟伯利農場的原型。再向東是哈代在小說中描寫過的另一處名勝伯爾裡吉斯。它是著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祖先老屋的舊址哈代在小說稱之為金斯伯爾。就是在這座屋子裡,安琪爾·克萊爾殘酷地拋棄了苔絲,從而造成苔絲的巨大傷痛和悲劇。在多塞特,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