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唯一手段。就品質論品質,就動機論動機,不理睬行為,迴避實踐環節,品德就將成為一個不可琢磨的東西,就是一個四處飄蕩不知家在何處的孤魂野鬼。另外,沒有行為、實踐,人就不能成為一個社會中人、自然中人,人就只能是千人一面,以類的形式而存在,人所具有的品德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完全變成一個偶然的東西。想了解高尚的道德的前世今生,科學地解釋道德現象,就不能忽視行為、實踐,就必須從它入手。如果道德現象的原因存在於現實環境中的話,這種原因只能透過人的實踐行為才能認識到,從而進入大腦形成理智,並以合適的觀念反映出來,形成人的各種道德品質。
所以,本文不再以品質為話題、為中心,而是以由品德所統御的行為為基石、為中心來展開論述,解釋道德現象。
品質一轉變為行動,麻煩便隨之而來。作為品質,“勇敢”誰都向往,都想擁有,可以說,適用於世界上任何人。泛泛而談,說勇敢為善,不會有人反對,但一變為行動,就有人歡喜有人恨了。勇敢的行為總要有針對的目標,這目標只能是敵人。你對敵人勇敢,自己人當然稱讚,但敵人呢?肯定痛恨你的“勇敢”了。你越勇敢敵人就越痛恨你。仁慈也一樣,當它作為一種品質存在時,可適用於一切人,正如其定義的內容一樣,對天下所有人都善,包括敵人。這種仁,也只有作為品質存在時,才是普遍而偉大的真理。一旦現實中真有人這麼做,那就將成為笑談。從輕發落,是愚昧愚蠢不懂事;從重而論,你就是通敵賣國。當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要把左臉也伸出去讓其打時,當耶穌又教導我們說,要像愛自己親人一樣愛你的敵人時,誰能做到呢?佛家有云: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誰人不認為這太過分了?基督耶穌傻嗎?釋家牟尼笨嗎?非也,那為什麼聰明的聖主說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話語呢?按“仁”去做,其必如此,按“慈”去做,其必如此,否則怎叫仁?又如何稱得上慈?所以說,適用於一切人、任何場合的“勇敢”“仁慈”永遠不能是行為,只能是停留於概念中、停留於空中的抽象名詞。這些品質一變為行動,一與實際相結合,就再也成為不了普遍真理了。即使有天堂與地獄在前方威逼利誘,也無濟於事。在現實中,同一行為,對某些人來說是善,對其他人未必是。惡也一樣。行為的善與惡,總是相對的。這世上從未有過放之四海而皆善之行為,惡也一樣。行為的善與惡,總是針對一特定人群的,某一行為針對這群人是善行,針對另一群人就可能是惡行,不可泛泛而論。即使“某一行為針對這群人是善行”是正確的,但也不能永遠這樣說,說不定過多少年後這句話就是錯誤的了。時間過多久,各有所定,但這句話早晚會過時,這是肯定的。
如果行為的善與惡只有相對性,我們就無法繼續談下去了。我們必須在相對性中找到一個絕對性,在絕對性中展開討論。任一行為在一特定人群中,在一特定時間段內,善與惡是固定的,具有絕對性,只要不把這種行為牽扯到其它人群中去,不把它順延到幾百年以後,就可避免這種相對性的出現。這也符合普天下百姓的實際情況,絕大部分人都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固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