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向上的人生觀、生理觀,注意謙和禮貌待人,孝敬老人,學會疏理情緒,這樣就使自己更充滿朝氣,更富有活力。

2006年11月10日於北京

38·氣分

中醫文化隨筆38·氣分

氣分就是氣的範圍。那麼,作為人體內的“氣”,都有哪些種類呢?主要有以下幾種:

1、真氣。統括人體內一切氣。《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大意是說,所謂真氣,是人從虛空中獲得的物質與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氣,二者一起營養滋潤全身。《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真氣又稱為人體內的“正氣”。《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2、神氣。真氣的一種,簡稱“神”。中醫認為神氣是人的精神運動的一種物質。《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神者,正氣也。”《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大意是說,神是水谷之精氣,是正氣(真氣),穴位是神氣遊行出入的門戶。

3、精氣。人體內的精微之氣,可以化生成有形的陰精等物質。《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大意是說,飲食進入胃,精氣遊溢上輸於脾臟;脾氣散精微之氣,上歸於肺臟;在肺的肅降和通調水道作用下;將津液下輸於膀胱。水液和精微之氣四處佈散,與五臟之經氣共同執行。

4、形氣。可構成形體的那部分氣,或者指形體與氣機。《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

5、血氣。可化成血液的那部分氣,或者指血液與氣機。《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大意是說,中焦部位(見下文)出氣如露狀,上注於分肉與分肉之間的凹陷,滲透到孫脈,與津液和調,變化成為紅色,形成血液。

6、三焦之氣。三焦之氣是三焦運化的氣機。三焦為六腑之一,大體相當於軀幹的三部分:上焦相當於胸腔;中焦相當於腹腔;下焦相當於盆腔。《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水》:“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面板,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大意是說,飲食進入口中之後,五味走入相應的臟腑,津液各走其道,隨著氣從三焦而出,以溫養肌肉,充養面板的為津;流而不隨三焦之氣而行的是液。

7、上、中、下氣。上氣即上焦心肺之氣;中氣即中焦脾胃之氣;下氣即下焦肝腎或身體下部之氣。《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病在中氣不足……”

8、宗氣。左胸跳動之大氣。《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大意是說,胃之大絡,名叫虛裡,貫穿橫膈,絡於肺臟,出於左乳下。其跳動似乎表現於衣服的顫動上,是脈的宗氣。”《黃帝內經素問·邪客》:“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9、元氣。又稱原氣,腎間動氣,人類生命的根本。《難經·八難》:“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