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師危急的時候,調吳三桂部入衛雖然未必真能擋住大順軍的幾十萬雄師,卻能給弱不禁風的朝廷增加一點信心。問題在於,抽調吳三桂軍入京,就必須放棄關外碩果僅存的寧遠城和鎮遠城,而且山海關的防禦也會因此大為空虛,清軍一旦乘虛而入,後果同樣不堪設想。這樣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同樣使崇禎皇帝和他的朝臣們兩面為難。

為了解救眼前之急,崇禎帝還是在三月的一次召對中首先提出了調吳三桂軍入關的問題。但這一次同歷來一樣,他仍然不想自己擔負棄關外之地和造成關門空虛的責任,因而只是提出由吳三桂帶精兵五千前往山西助剿,說是關外餘兵尚多,不致造成山海邊防的破壞。同時,他又對閣臣們說:“此等重大軍機,應行與否,原應先生們主持擔任,未可推諉,延緩誤事。”還是要大臣們承擔責任。

可大臣們卻早已從歷史的經驗中得知,一旦主動承擔了調邊兵入關的謀劃,將來追究起棄關外之地和山海關殘破的責任來,皇上大概又要尋找替罪羊,那就是殺身之禍。因而大家一口咬定,就是不同意,任憑皇帝自己做主。

大學士陳演代表大臣們說:皇上要調吳三桂精兵入關,確為滅寇良策。但山海關和寧遠迫近京城,關係重大,為有吳軍,清兵才不能長驅直入,若一旦調去,其他各處未必能夠支撐得住。萬一有了差錯,臣等萬死也不足以承其責任。此事關係安危大計,臣等密議多時,不敢輕易以封疆為嘗試,伏乞皇上聖裁。

而兵部尚書張彥縉更明確指出,調不調吳三桂,實際上是棄不棄寧遠的問題。

崇禎皇帝無法向朝臣推卸責任,只得反覆向朝臣解釋說:“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雖屬下策,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陳演等大臣們為了慎重其事,其實是要徹底推脫責任,仍然提出茲事體大,要由九卿科道會議討論,再後來還提出要諮訊各地督撫的意見,即使放棄寧遠,也要妥善安排寧遠撤兵後山海關的防禦和關外軍民的安置。因而調動吳三桂部的事情同樣一拖再拖,直到現在還沒有正式定下來。(未完待續。。)

第八百六十二章諸事不順

可是聽說了順軍頒佈了《永昌元年詔書》,崇禎皇帝和大明朝廷怎麼樣也需要做些動作了。

而南遷不行,調兵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也定不下來,那麼剩下來唯一的做法只有派遣大臣出征迎敵了。就在此時,內閣大學士李建泰就毛遂自薦了。他說要動用自己家族的財產募兵,以此來抵禦李自成的大順軍。而崇禎皇帝一聽說李建泰不需要朝廷調撥軍餉,立刻是大喜過望,立刻任命其給閣老督師,允其出征。

其實李建泰的家鄉是在山西曲沃縣,由於大順軍早就攻克了西北幾省,那裡的資訊也已完全阻斷,朝廷根本不知道李建泰家鄉的狀況。更不知道李建泰的私財也早已化為烏有。之所以還相信李建泰的說法,也許就是崇禎皇帝還抱著僥倖的心態吧!

而李建泰本人,也是根本沒想過與大順軍作戰。之所以他會自告奮勇,不過是他想早些離開京城這塊死地,不願意為崇禎皇帝和大明朝陪葬而已。

但是不管怎麼樣,有些表面功夫還是要去做。李建泰經過幾天的籌劃,勉強拼湊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因為事先說好了不要戶部糧餉,也就不攜軍糧輜重,整裝待發。

接著,崇禎皇帝正式任命李建泰以輔臣督師,加兵部尚書銜,“代朕親征”,並任命了李建泰薦舉的原御史衛楨固等人為該部監軍、中軍副將等職。但對於這支形同玩笑的部隊如何行止,怎樣迎敵,以及如何排程其他各軍在何處組織戰役等等,朝廷都是一片茫然,只是大概確定了一下李建泰部出京後向南運動,因為當時估計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可能是要從京南真定、保定一路向北進攻。

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