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兵官姜瓖和總督太監杜勳以城降。這時候整個雁北地區和宣府一帶民心所向幾乎全在大順軍,各路官兵也早打好了投降的主意。駐軍陽和(今山西陽高)的宣大總督王繼謨見部下都在秘密籌劃迎降,打算帶上百餘親丁逃回京城,但走到天城衛(今山西天鎮)又被親丁把餉銀好馬都搶走迎降去了。於是他在給朝廷的報告中哀嘆說:“看此時候,無一兵一將一民不反面向賊。”

沒過多久,走投無路的王繼謨自己也只好“反面向賊”,向大順軍投降了。大順軍到達陽和時,明朝陽和兵備道於重華到十里以外郊迎,民眾簞食壺漿於道。宣府總兵官王承胤也早早派人到大同聯絡投降,並且接應農民軍的先頭部隊潛入宣府。

到了此時,大明朝的首都——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島。西北方面的通訊系統這時候全部癱瘓,而南面的通訊也因為清軍的靠近也全部癱瘓。朝廷上根本弄不清作為京城重要門戶的大同、宣府一帶的情況如何。

而朝廷得到的也都是各種傳聞,有的說大同還正被圍城,也有的說連宣府都已經被攻破了,甚至還有特別樂觀的訊息說李自成掃平全晉後已率軍南返!崇禎皇帝被各種各樣的訊息攪得頭昏腦脹,總的感覺是死亡之劍已經懸在了頭頂上,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掉下來。

七月初七日,崇禎皇帝在平臺召對群臣,又一次提出南遷的事。因為剛剛收到還在京南地區徘徊的李建泰的奏章,也是請朝廷南遷。

而大臣們既已抱定主意,說來說去還是那老一套。崇禎皇帝大概也感覺到,此時就是決定南逃,可能都來不及了,於是憤怒地說了一句硬氣的話:“國君死社稷,朕還能往哪裡去呢!”從此君臣們都不再提皇帝和太子南遷的事。(未完待續。。)

第八百六十七章覆沒前夕(上)

而在這一天的召見中,對於如何作戰,如何守城等項具體問題,大臣小臣全都默不做聲。崇禎皇帝恨恨地說了聲:“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拂袖而去。這已經是朝臣們第二次聽皇上說到亡國了,不禁都有些神色黯然。

不過這次召見多少有些成果的。當日,崇禎皇帝詔封餘子璉、吳世恭、吳三桂、唐通、左良玉、黃得功等六位比較有實力的督師和總兵分別為伯爵,其他在各處掌握兵權的總兵官們也都升了級。這雖然有明顯的諂媚軍閥之嫌,畢竟是大難臨頭,不得不然。

至於封爵升官的目的當然是想讓武將們為自己拼命,所以在封爵的同時,崇禎皇帝命督師餘子璉、蕩寇將軍吳世恭、薊鎮總兵唐通和山東總兵劉澤清立即率所部進京勤王。

初九日,崇禎皇帝終於顧不上關外的得失和自己的面子問題,下令放棄寧遠,命薊遼總督王永吉和吳三桂統兵入衛京師。但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大順軍正好在這一天佔領宣府,離京城只有四五百里的路程了。

於是距離京師最近的唐通最先率部來到北京,實際上他也是唯一一位趕上了勤王的將領。十二日,他帶的八千士兵屯軍在齊化門(即朝陽門)外,並且立即陛見了皇帝。

崇禎皇帝總算見到了一支救兵,歡喜異常,又是賜宴,又是賞銀,說了許多嘉獎的話,賞給唐通白銀四十兩(沒寫錯),其所部兵丁每人銀五錢。

崇禎皇帝本來的意思是要讓唐通部駐紮在北京城外抵禦敵軍,還派了太監杜之秩作為唐通部的監軍。但唐通為此大為惱火,對人說:“皇上晉我太師。封我伯爵,卻又讓內官在我頭上節制我,我還比不上一個奴才呢!”於是上疏說兵少不便於平地野戰,應去居庸關設險待敵。而後也不等朝廷批覆,竟自帶上隊伍走了。

當年己巳之變,京師第一次戒嚴的時候,袁崇煥率部千里馳援,兵力雄厚,卻不能不時時處處震懾於朝廷的威嚴,生死與奪聽憑天子之命。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