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袁行山在來歸德的路上,在和吳世恭的交談中,已經知道了吳世恭要去上任的千戶所的位置。因此,袁行山帶著家人就趕到了齊縣令那個縣城,想打聽好去千戶所的路程後,再去千戶所找吳世恭。
沒想到,袁行山在縣城裡就恰巧遇上了從縣衙裡剛談完協議的吳世恭。因此,袁行山立刻上前來拜見。
按照袁行山的意思,他最好讓吳世恭出面,把這件事情向歸德府府尊說清楚。這樣的話,就可以免去袁行山的責任了。萬一吳世恭不肯,他也希望吳世恭看在一同結伴而行的緣分上,庇護住袁行山全家的安全。
在縣城裡遇見袁行山以後,粗粗知道了發生了什麼事以後,吳世恭就把袁行山全家帶回了小鎮。等到把袁行山全家安頓好,吳世恭就把袁行山找來,一開口就很坦白地和袁行山說明白:“要本官為你這件事出面,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接著,吳世恭就向袁行山說明了自己的苦衷:吳世恭也是剛到歸德府,完全是一個外來人。連歸德府底層的人都不認識幾個,不要說歸德府官面上的人了。
再說,吳世恭所處的這個縣城,離歸德府城有一天的行程。就算是吳世恭想出面,那也是鞭長莫及的。
不過,吳世恭也向袁行山保證:既然袁行山來找自己尋求庇護了,那隻要袁行山住在小鎮上,吳世恭就絕對會保護袁行山全家的安全。
而且,吳世恭還給了袁行山一個選擇:吳世恭讓袁行山把他的商棧折價,吳世恭自己再拿出一些銀子來,倆人合股開一家商棧。袁行山就作為這家商棧的大掌櫃。
這提議讓袁行山有些喜出望外。袁行山扔在歸德府城的商棧和貨物,袁行山已經對保住它們已經不抱有什麼希望了。沒想到現在還可以折價給吳世恭,而且自己也將成為和吳世恭合股的商棧的大掌櫃,有一份乾股可以拿。所以,袁行山迫不及待地答應了下來。
最後,吳世恭和袁行山商議定,吳世恭拿出兩千兩銀子折股八成五,那袁行山在歸德府城的客棧和貨物折股一成五,共同組建一家商棧。袁行山就是這家商棧的大掌櫃。
從表面上來看,吳世恭好象吃了一些虧。而且,吳世恭也明白,袁行山在歸德府城的商棧和貨物,一時三刻之間,自己絕對拿不回來。可是,吳世恭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一方面,吳世恭也不想在歸德這個千戶所裡坐吃山空。吳世恭所在的千戶所這個地方,並不是和京城一樣商家林立,多少都榨的出一些油水來。這些天,吳世恭已經大動干戈了,才讓這些商戶從嘴裡吐出每年七百五十兩銀子來。
如果吳世恭再相逼下去,那就是和當地整個士紳群體要直接對抗了。這種做法並不符合吳世恭的利益。
而吳世恭這個千戶所的農田,也只能夠勉強維持千戶所人員的溫飽。連明年,要上繳給李兵備道這裡的錢糧,也不一定拿的出。根本沒有什麼餘糧。
因此,成立一家商棧,做生意賺取一些銀子,多少都是對自己的軍費是種補貼。
但這還不是吳世恭成立商棧的主要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吳世恭想透過這個商棧,為千戶所堡壘購買大量的儲備物資。尤其是需要購買大量的糧食。
吳世恭對崇禎年間的事情是記得不多,但是,他卻知道李自成造反的主要原因,就是天下災荒連連,農民都要餓死了,所以才會造反。所以,吳世恭就想購買大量的糧食,儲備在千戶所堡壘中,起碼可以讓自己人在這個千戶所堡壘裡挺過這個災荒的時期。
在吳世恭的想法裡,他起碼要在千戶所的堡壘中,儲備一萬石的糧食。這樣的話,萬一發生戰亂,吳世恭只要把千戶所所有的軍戶和自己招收的兵丁和他們的家屬,收縮到千戶所堡壘中,就算是那時候有三千個人住在千戶所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