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將領也被激怒了。所以在這時候,他們已經忘記了剛才見到重騎兵時的那種畏懼感,開始主動請纓了。

“就往前面打!”阿巴泰咬牙切齒地說道,“明狗那位將領既然想吃掉咱們,咱們就給他吃,試試他的牙口怎麼樣,會不會崩掉他的大牙。”

接著阿巴泰又問左右道:“你們是否知道,對面的將領是誰?”

那些清軍將領都是面面相窺。汝寧軍有著吳世恭這樣的,特別喜歡陰人的首領,所以向來沒有把自己的將旗示眾的習慣,因此,很難從旗幟上看出誰為主帥。所以這些清軍將領都不知道面對的是哪一位明將率領的哪一支軍隊。

“不知。貝勒爺!”

“不知也沒什麼!”阿巴泰毫不在乎地揮揮手道,“管他是誰,今天就把他的腦袋砍下。爺回去以後就把他做成夜壺。你們都聽好了,今天誰把那明將的腦袋獻上,除了皇上的賞賜以外,爺另外給他一份厚賞。”

“喳!”

當阿巴泰這些清軍將領發現被汝寧軍包圍了以後,他們並沒有想到突圍,而是選擇了攻打正面的汝寧軍大方陣。妄圖一舉擊潰正面之敵,直搗汝寧軍的黃龍。

這舉動並不僅僅是這些清軍將領被怒火衝昏了頭腦,這也是清軍歷來善用的一個戰術。

清軍本來就是遼東漁獵民族出身,所以使用的戰術就自然而然有著圍獵的痕跡。在以往清軍的作戰中,很多時候也是用騎兵在明軍外圍布上一層包圍或者半包圍的包圍圈,之後再向內壓縮,以四面打擊的態勢壓迫著明軍心理崩潰,然後在各個方向打擊明軍,使得明軍是四面受敵、防不勝防。

很有趣的是,今天汝寧軍所採取的戰術就是這種圍獵的形式。因此。阿巴泰他們就很瞭解這種戰術,他們知道自己不能驚慌失措,要集中兵力打亂汝寧軍進攻的節奏。

而且清軍自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與明軍的戰鬥向來是以少打多的為多,在有些時候也會身陷至明軍的重重大軍包圍之中。因此。現在的清軍應付這種局面也是有著相當的經驗。所以阿巴泰他們並沒有因為被包圍而亂了手腳。

現在的清軍就是要疾風暴雨般地進攻正面的汝寧軍方陣,接著在擊潰方陣以後猛攻汝寧軍的中軍。以威脅汝寧軍的主帥來調動圍在外圍的汝寧軍騎兵。然後把汝寧軍的陣形攪個稀巴爛,再以亂中取勝,擊潰整支汝寧軍。

而這計劃也並不是痴人說夢,甚至成功的可能性還挺高。因為清軍有著五千多騎兵,只要趁著外圍汝寧軍的騎兵沒圍攻上來,一下子擊潰方陣的二千步兵。這怎麼看都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之後吳世恭身邊也只有二千多人,從兵力上來看,正面的汝寧軍就處在絕對的劣勢。

如果汝寧軍從渡河的部隊中抽調兵力來作戰,那麼無名河南岸的清軍也肯定不會無動於衷。所以雖然看上去阿巴泰部的清軍是處在不利的戰場位置上。但只要運用得好,反而是決定勝局的關鍵棋子。當然,這也是阿巴泰他們不瞭解汝寧軍戰鬥力,把他們當成了一般明軍來看待的結果。

由此可見,清軍的那些將領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確實相當冷靜。而且對自己的部隊也有著絕對的自信,甚至自信到了有些狂妄的地步了。

“啊——!?”眼見清軍部隊的調動,吳世恭身邊是一片驚呼聲。汝寧軍的軍官們根本沒想到,清軍非但沒想著突圍,反而是決然地要向著汝寧軍的正面發動進攻。

在吳世恭戰前計劃中,也沒把清軍受圍之後反而向正面進攻的可能性計算進去。

說實話,在吳世恭戰前精心安排之下,再加上一些小運氣,汝寧軍確實很順利地包圍了這支清軍。但吳世恭心中也明白:在外圍設定的那個包圍圈,兵力也確實單薄了一些。

按照吳世恭的設想:被圍的清軍肯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