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法有效地調集起來對付清軍。各路兵馬或是沒遇見敵軍就先行逃竄;或是故意避開敵軍的正面攻勢,遠遠地逗留觀望;或是保持距離跟在敵軍屁股後面,充當清軍的收容隊。

可這麼一來,清軍入關以後也極為輕鬆,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抵抗。而畿輔附近的明軍也就更不可能西行圍剿已經建國的順軍了。

可是闖營的建國也已經觸及到了大明朝廷的底線,再怎麼說,也要把這支聲勢最浩大的、離京城最近的、首先提出改朝換代的農民軍給圍剿掉。

可是不可能調動畿輔附近的明軍,河南的汝寧軍和黑雲軍又對朝廷的諭令是陽奉陰違,都是按兵不動,那麼唯一有希望對抗順軍的,只有陝西的三邊總督孫傳庭所率領的秦軍了。(未完待續。。)

ps: 由於現在已經到了本書的**,幾塊戰場都是同時開戰,為了保證事情能交待清楚,可能時間線上有些交叉,請讀者朋友們注意。我也儘量描述得清晰一些。

還有:關於書評“精華”的回覆,本來我也不十分在意,只要有書評就給精華,但發現這對訂閱的朋友很不公平。為此,沒訂閱的人我將不給“精華”,不回覆了。請諒解!

第八百三十八章秦軍出陝

現在整個遼東、華北和西北的各方勢力是犬牙交錯,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首先,我們先看看遼東的情況:

遼東的滿清留有豪格率領的二萬清軍,不過他們也無力進攻,只能保證自己的地盤不受侵犯了。

而明軍的最前線,有著寧遠城吳三桂的近四萬關寧鐵騎,還有鎮遠城餘繼的一萬三千多汝寧軍。這兩軍的關係可謂是惡劣到了極點,在互相提防之下,不要說趁著滿清在遼東兵力空虛時進攻了,都是在防備著對方在自己身後捅上一刀。而在他們身後的山海關,是由高第率領的一萬多明軍駐防,也算是對關寧鐵騎和汝寧軍的督戰和控制。

而在其中,吳三桂的態度是相當曖昧。他一邊把家人安置在京城做質,一邊又與被俘的祖大壽書信往來。完全是一副投機的態度,要為,也只是為自己的關寧鐵騎牟取最大的利益。

而清軍的主力則完全進入到了北直隸地區。不過他們的活動範圍也就在京城的東部和南部,並不向西部運動,所以恰好與李自成的順軍是各自行動。

而在這時候,聽聞了清軍入關,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也都糾集了牧民軍隊尾隨入關,要趁此良機多撿一些便宜。再加上投降清軍的明軍部隊,皇太極的人馬進一步增強到了十三萬五千餘。而清軍下一個目標就是攻克德州,並要從德州進入山東。

而明朝在北京城附近的人馬有著近二十萬。但是有著戰鬥力的,只有在通州的五萬大軍和密雲總兵唐通所率的八千人馬。其他的一些明軍都在附近的各州縣城池參與防禦。

可是在北京城內,只有著明軍二萬。可是其中只有勇士、武衛二營共八千人有著極強的戰鬥力,也是大明朝御林軍的真正核心。

此外,在北京城西城外的豐臺大營中。有著劉元斌從湖廣帶回了楚軍一萬七千人馬,還有當年餘子璉留下的汝州軍一萬一千人馬。他們在北京城危險的時候,可以隨時入城,加入到北京城的防禦中。

由此就可以看出,明軍在北京城附近已經沒有的機動部隊,他們只能保守地在每一個城池內防守,連相互救援也做不到,更不要說抽出兵力來與敵軍決戰了。

而李自成的順軍也有著自己的心病。

在順軍的南面,有著汝寧軍和黑雲軍。雖然到目前為止,汝寧軍和黑雲軍都是遵守著協議。未過黃河與順軍作戰。但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都知道最不可靠的也同樣是協議,萬一吳世恭撕毀了協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