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額定兵員也就是二千二百人,還有一千出頭還是以前那個千戶所的軍戶。所以這次吳世恭就是把自己的人馬全部帶上,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千兩百人。

而吳世恭也確實準備帶走自己的額定兵員。除了親兵隊以外,吳世恭準備帶走五個騎兵百人隊和五個機動步兵百人隊,再加上炮隊帶走十門三磅的火炮,這樣加起來就有一千三百多人。

這次出征,吳世恭並不準備帶太多的火炮。本來就是救援後金軍圍城的,又不是去攻城,這火炮帶得太多也沒有意義。而三磅的火炮,即可以在野戰中起作用,在攻城中也有一定的威力,所以帶上這些火炮也就足夠了。因此,吳世恭這次也把自己千辛萬苦造出來的兩門六磅的火炮都留在了家裡。

而之所以吳世恭不帶上所有的騎兵,主要的原因還是吳世恭對自己的這次出征前景很不看好。明軍這麼多有名的軍隊都被後金軍給打敗了,就憑著吳世恭這一千三百多人就想著力挽狂瀾?那簡直就是做夢想屁吃的事。

所以很令人難於啟齒的是,吳世恭帶著自己的軍隊,就是想著萬一明軍被打敗以後,吳世恭可以帶著自己的軍隊可以順利逃跑的。

而如果吳世恭帶上了所有的騎兵,在逃跑的速度上卻會下降很多,這也是和吳世恭的本意相違背的。

這理由聽起來可能有些矛盾,在冷兵器時代,這騎兵的機動速度不是最快的嗎?怎麼會全部騎兵以後,逃跑的速度反而下降了呢?

其實這是吳世恭反覆演習得出來的結果。汝寧營在演習的時候發現,騎兵在短途行軍中,他的機動速度確實是最快的。

但是隻要長途行軍,反而騎兵和機動步兵的混合隊伍機動速度最快,也最能夠保證戰鬥力。其實這個道理也十分簡單,機動步兵的大車,可以攜帶軍隊的糧草、盔甲和兵器,這也能夠大大地節省了馬力,使得馬匹有氣力跑得更遠。

而且,在宿營和突遇敵襲的時候,大車圍起來的大車陣,也能夠給軍隊帶來一定的防禦能力。

而這些天,吳世恭已經把準備帶走的出征軍隊,混編在了一起,一同訓練演習,增加他們的磨合。當然,吳世恭也沒有把出征的訊息告訴給自己的兵丁。在這個時候,亂傳訊息動搖軍心也是毫無必要的。

另外,吳世恭也立刻安排了薛強把內務司給組建了起來。出於突然出征帶來的擔憂,吳世恭也提高了內務司兵丁的訓練要求,要求薛強完全比對汝寧營兵丁的操典來訓練內務司的兵丁。

除此之外,內務司的兵丁人數也將達到二千人。不過他們也只是基本上裝備了冷兵器,馬匹、盔甲、火銃和火炮的裝備數量就很少了。

吳世恭對薛強還強調了以下幾點注意事項:要求薛強除了維護內部的秩序,維護兩府兩縣的鹽貨市場秩序以外,還要防止兩府兩縣有亂民鬧事。吳世恭不想讓自己的根本受到任何來自內部的動亂,所以在這方面,吳世恭就給了薛強**的權力,讓他隨時能夠調動內務司的兵丁去消滅一切可能的萌芽。

還有就是關於內務司兵丁和頭目的組成問題的。吳世恭這次將要把地方士紳組成的民團大肆收編到內務司裡,如果有任何士紳阻礙這一行動的話,吳世恭也將強行動用汝寧營把這個士紳掌握的民團予以解散。

對於現在的吳世恭來說,還是把這兩府兩縣的武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來的心安。不過,最早的那個,現在是餘子璉縣城的那個民團,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吳世恭還是把他保留了下來。

但是為了補償,吳世恭也將給予那些士紳子弟大量的內務司頭目的官銜。這官銜當然得不到明朝朝廷的承認了,不過有了權力,那些士紳的子弟也應該會得到滿足了。

而內務司的主要頭目,卻都將由吳世恭那些在作戰中受傷退役的兵丁來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