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他又略微放低了聲音,“另外,遼東軍每年都有大量的軍士退伍,可以將這些退伍兵安置在大漢商人的產業當中,大漢商人互相聯保,也不會害怕高麗地方官的欺凌。”

他說完以後,突然感覺有些忐忑,不安地看著陳昇,彷彿就像是一個等待著老師批閱答案的學生一樣。

陳昇卻一開始並沒有說話,只是不住地打量著太子,好像在感慨什麼似的。

正當太子準備再發問的時候,他突然長嘆了口氣。

“太子說得對,就該這麼做,如果是臣的話,臣也是如此打算的。”

隨著天下日漸安定,大漢的軍事需求越來越小了,於是每年都會有大量軍士退伍,遼東軍自然也不例外。這些軍士在離開軍隊的時候,除了發了一筆退伍金之外,都需要地方安置。

大部分的軍官都會依照各自的軍階和軍功授予田地,這些退伍軍官在回到家鄉之後,因為多年的從軍經歷鍛煉出了服從的習慣,而且掌握著軍事技能,於是就會成為大漢地方理政的中堅力量。但是天下的田地畢竟有限,尤其是大多數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沒有遭遇過兵災的內地省份,朝廷只能從前明宗室和一部分偽官的私產當中沒收田地,這麼多年分發土地下來,餘田已經很少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退伍將士能儘量多地享受到晚年生活,朝廷上下也爭議了很久,最後拿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一個是鼓勵各地的軍團在邊疆省份屯墾開荒,然後把這些田地授予給退伍計程車兵們,讓他們變相地移民實邊。

但是這種做法一開始就受到了不少質疑,因為邊疆大多數都平定沒有多久,能夠穩定耕作的土地太少了,分不到多少人,另外邊疆的環境大多數十分惡劣,縱使開荒也十分難以耕種,沒有多少士兵願意因為能得到授田就留在這裡務農。

如果強行將他們束縛在土地上的話,前明有過深刻教訓,前明為了給國家省錢,規定各地衛所計程車兵作為軍戶必須世代當兵,然後耕作衛所的土地,但是衛所的田地最後會慢慢被流入到千戶等指揮官的手中,最後這些軍戶只能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改變自己和後人的身份,與奴隸無異。

大漢君臣都是從明代過來的,前明軍戶的慘狀他們也見識過不少,十分不願意讓往事重演。

於是經過了長期的討論之後,大家又提出了另外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將邊疆的土地以大片莊田的形式送給有功勞的退伍軍官,用這些人來鞏固邊疆形勢——這些邊疆的地主在當地可以組織民防隊,協助大漢軍隊維持地方治安,而退伍士兵則可以自由選擇,如果願意的話就留在邊疆,如果不願意留的話大漢官府幫助尋找出路。

和前明不同,大漢的官府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內閣所代表的官府的名下擁有當年雲山行的所有商棧、海船和貨物產業,而且還大量的工廠、礦山和田莊,這些產業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人工需求,能夠吸納就業人員十分龐大,於是這些地方就成為了退伍士兵最大的流向地。由於這寫士兵在從軍生涯當中大多數都鍛煉出了好身體,有些人還學會了養馬、機械等等實用技能,再加上又習慣了本分聽話,所以他們也成為了各地所喜歡僱傭的工人,兩邊都十分滿意。

就這樣,在遼東各地,新徵服的土地上已經遍佈了大片的田莊,一路甚至擴充套件到了高麗境內,而這些田莊的主人們也大多數把自己的成年子弟都送到了軍隊當中當兵。和大明的軍戶不同,這些人是主動為之的,是出於對軍隊的感恩、順便為自己家庭繼續尋求保護。

所以,陳昇說遼東軍“退出”,又哪裡是那麼容易退出的?太子也不過是另外尋個名目而已,正規軍不允許做的事情,退伍兵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