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攻陷了該城並逮捕了天皇。這就是元弘之亂。

鎌倉幕府將策劃倒幕的後醍醐天皇廢黜,擁立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位,是為光嚴天皇。而且將後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隱岐島,這是一個專門用來流放貴族的惡劣地方。

次年後醍醐天皇到達隱岐島。但是當時倒幕的勢力,比如護良親王、河內國的楠木正成、播磨國的赤松則村等人,都活躍於日本各地,紛紛表示效忠於後醍醐,並且號召各地反幕府勢力集結起來打倒鎌倉幕府。

於是元弘三年後醍醐天皇在名和長年等人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逃至伯耆國船上山舉兵討幕。鎌倉幕府的執權(鎌倉幕府自從初代將軍源賴朝之後,就是北條氏專權,將軍也被北條家架空,其首領稱為執權)北條守時派遣將領足利高氏前往征討,但是足利高氏帶著大軍向那裡進發的時候,因為一直早就心懷野心,卻倒向了後醍醐一方,舉起了尊皇討逆的大旗。

足利高氏的軍隊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然後一路向幕府進軍,此後新田義貞在東國舉兵,攻陷鎌倉,北條氏和鎌倉幕府就這樣一起滅亡了。

回到京都的後醍醐天皇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制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這就是之前歷史上的建武新政。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復古,事實上建立了天皇****政權,並且排斥武家,一般只重用公家之人。

然而,足利高氏(這個時候已經被天皇賜名為足利尊氏)的野心卻並沒有因為鎌倉幕府的垮臺而熄滅,他想的並不是做天皇下的忠臣,而是想要效仿源賴朝,自己也做架空朝廷的將軍。他趁著後醍醐這一番激進改革、失去了武士們和一部分貴族勢力的支援的機會,再度舉兵,很快就打進了京都。

足利軍入京後,後醍醐天皇曾逃往比睿山抵抗,但是足利尊氏建議達成和解,後醍醐天皇將三神器交出,並且幽禁了後醍醐天皇,再度宣佈廢掉他的天皇之位。

然而後醍醐天皇還是沒有放棄,他再度找機會逃出了幽禁他的地方,然後聲稱交給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贗品,自己本人逃到了大和國的吉野,然後開設南朝朝廷,將足利尊氏等人指為朝敵,從此開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時代。

在新田義貞、懷良親王等等將領的支援下,後醍醐天皇暫時維持住了朝廷的安穩,並且在幾年後死去,死時還遺命繼承自己皇位的後村上天皇“討滅朝敵、奪回京都”。

然而,世事不如他所願,南朝相比北朝來說,資源和軍力都太過於弱小了,經過了六十年當中多次戰爭攻防後,南朝的勢力日漸衰退,再也難以抵抗室町幕府的攻擊,最後終於南朝後龜山天皇把自己宣稱是真貨的三神器交還給了北朝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成為了源賴朝之後日本最有勢力的武家長者。朝廷和公家對抗武家,也以最終的體面投降作為了終局。

當時鎌倉幕府和接下來的室町幕府都沒有如今江戶幕府這麼大的領土和經濟實力,然後天皇這邊還有一群忠臣良將來作為輔佐,可是即使如此,後醍醐天皇和他的子孫們六十年的抗爭,仍舊最後還是以向室町幕府投降作為了結,如今朝廷哪裡還能看到剷除掉德川幕府的希望?熟知歷史的一條兼遐自然只能心中充滿了苦悶,看不到任何希望。

不過,他也知道這些掌故二條康道肯定也是十分清楚的,既然他還敢這麼說,一定還有什麼別的主意。一點僥倖的心思,讓他禁不住對二條康道有些期待。

“怎麼能說沒有希望?如今德川幕府倒行逆施,早已經惹得天怒人怨,只要有機會,肯定會雲起響應,到時候江戶幕府肯定會和鎌倉幕府一樣如殘煙一樣消失無蹤,讓我等一吐心中的惡氣。”二條康道果然如同他所希望的那樣不慌不忙,好像真的心裡有什麼成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