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當時的其他論者學者一樣,他們首先會討論為政之道,同時也兼顧百姓民人(那時還沒有人民一詞)的利益。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過分損害民人的利益,為政(統治)也是搞不下去的。

老子看到了那時的諸子百家、王侯大臣,有許多道德化理想化修辭化的執政為政理念,各人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然而這些東西太高太做作,用今天的語言說就是太意識形態化、理論化、文學化、詩化、浪漫化,難以與現實接軌,沒有幾個人真正做得到,真正做到了的說不定又顯得迂腐窮酸。

於是你指責我沒有做到高標準,我指責你沒有兌現高調的允諾。百姓因侯王沒有做到高調而造反,侯王因為臣子或百姓沒有做到高調而懲戒整肅。唱高調而做不到,於是出現了“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諷刺。而針對“好話說盡”的反彈,很容易變成“壞事做絕”的怒罵。

高調只能是亂源,只能是互相攻擊的藉口,只能是煽情的動員,只能勞民傷財、爭執不休、天花亂墜,高入雲天,令為政者與百姓茫無所措。

過分的高調還敗壞社會風氣,敗壞政風文風,養成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喬裝打扮、空口求榮、花言巧語、清談誤國、假大空比賽、互不信任、互打折扣、互相摸底、鉤心鬥角的一系列惡習。不用考慮得太遠太深,就想想“文革”的歷程、“四人幫”的興衰史,夠咱們一代一代受用不盡了!

所以老子主張不要口若懸河地天天講什麼聖呀智呀、仁呀義呀、巧呀利呀的,多讓百姓民人們過幾天踏實日子、自在日子。讓百姓多一點實惠,少一點高空立論、鋪天蓋地、耳提面命。

老子的替代建議是:用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取代聖智仁義巧利,以低調替代高調,以安之若素取代急迫緊張,以簡單質樸替代繁文縟節,以清靜無為取代勵精圖治,以相安無事取代奮發圖強。他的主張有不現實處,有單向與片面處,但也有參考價值。一味的高速發展必然會帶來全面的緊張,輔以老子的某些清涼精神,未必是沒有意義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十章 我獨昏昏(1)

絕學無憂。惟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拋棄掉那些(矯揉造作、呆板死僵的)學問,你也就不會陷入困境了。是是非非,相差能有多少?善善惡惡,相區別能有多少?(可惜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具有獨立和深刻的思考,而多半是)人云亦云,人畏我畏,人畏者誰能不畏乎?荒唐啊,矇昧與無序的狀態還不知道要延續多久呢。

隨著大流,倒是可以熱熱鬧鬧、吵吵嚷嚷,像是在參加大宴會,像是去春遊。我則是平平淡淡,像個對外界還做不出什麼反應的嬰兒,像是找不著家門的遊子。

眾人都有富餘,而我一個人卻好像丟失了什麼,欠缺了點什麼。是我的心智太傻嗎?怎麼糊里糊塗的?眾人都覺得自己挺明白,我則覺得自己充滿困惑。眾人自以為什麼都看到了,我則覺得自信不起來。世界像大海一樣地無邊,世事像大風一樣地不定,無休無止。眾人好似都有點把握,而我一個人在那裡較勁,顯不出高明和流暢,顯得彆扭而又鄙陋。

我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我追求終極,追根求源。我要看的是本質,是永遠,是大道。我不輕信表面的天花亂墜。

這一章我更注意的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