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公認比較重要的一件。”

“還有一件是永樂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認為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裡最好的一件。曾經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說青花瓷器能做到這樣的還沒見過。”

“畢竟畫人物跟花卉圖案完全是兩碼事,這件東西描繪的是十六個小孩在做遊戲。用小孩做紋飾,從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個兩個。出現十六個小孩做各種遊戲,過去說是宣德以後才有,但其實永樂就有了,但不多見,而這件在永樂中又是最早的。”

吳天緣趁著難得的機會,儘量多吸收明代能量,然後跟葛老交流著,不斷學習大藏家的心得。

“現在拍賣場突然冒出一件好東西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必須要考慮是怎麼回事?比如說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覽會上展出過,或某本書上就已經有過記載,這就誰都沒話說了。像我們這件永樂十六子,在好幾本書上都有。”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從未露面,但它的流傳經歷相對比較靠譜。比如有的法國人祖上曾參加過八國聯軍到過故宮,那他拿出來的東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則完全是亂編,故事很生動,但經不起推敲。”

“這些故事一定要仔細核實,必須確確實實有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書上曾記載過。現在也有人在書上做手腳,所以必須特別小心。如果沒有這種來歷,我覺得對文物的斷代必須要有四方面的依據:一、可靠的文獻記載;二、確切紀年的墓葬出土的實物標本;三、古代遺址;四、窯址。這四個方面哪怕只一兩項確實可靠,就可下結淪。”

“以前的收藏家和現在的收藏家,心態上有點不一樣,出發點也不同。有多餘的錢,看到喜歡的東西買來自己玩的人,過去香港稱之為“玩家”,以此做買賣的叫“行家”。”

“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後,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麼東西好玩,自己喜歡。現在又出現一種叫“炒家”,他們比行家還厲害,都是土豪,過去他們炒股票、房地產,現在就來炒古董。”

葛老長嘆道:“對於收藏家來說,賣東西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生意失敗,不得不賣,這樣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歡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沒人接手,兒孫要分家,這些東西賣成錢是最方便的。對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哪個也捨不得。”

翟建民笑道:“很多人問我鑑定秘訣是什麼?我就說鑑定其實沒什麼訣竅,就是多看,而且要仔細看,要把它看清楚。”

“就等於認識一個人,如果你只是看看照片,或者聽人介紹,描述一番,沒有用的!你得跟他直接接觸,大家有了交往,再過一段時間,別人再怎麼裝他都裝不像,你一看就知道不對,這就是最重要的。在香港有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每年拍賣會都有幾百件東西給你看。不管你買不買,你都可以拿起來看,有上手的機會。”

葛老笑道:“當然很多老先生也常來天民樓,像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馮先銘先生都跟我關係很好。耿先生比我大12歲,現在有92了,但他看東西基本上不戴眼鏡,也很少拿放大鏡看,就是用手摸摸,看看器形、底足,摸摸口沿,敲敲聲音,就能準確說出窯口和年代,這個本事我一直沒學會。”

“前年才去世的陳玉階先生則完全不同,他跟仇炎之先生是師兄弟,他看東西就細得不得了,一個東西可以看幾個鐘頭,翻來覆去地看,而且他看東西有自己的決竅,不跟別人講,有時候也會跟我說,聽他們講完之後,我都會仔細記錄下來,再自己揣摩。”

“還有些從景德鎮或其他瓷窯來的朋友,會告訴我一些制瓷工藝方面的知識,對我幫助也很大。所以我常說,我這裡常有人來,也常有老師送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