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細,各司其職,於是有人議論說縣裡行政機關的人太多,實在是超編,每次都是越精兵簡政越是人員增多,口號喊得震天響,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換了門牌不換人,機構的名稱變了,可是裡面坐辦公室的,還是那幾張老臉,而且又變著法的進了幾個關係戶的親眷,舊人不去,新人又來,人員越來多機構越來越臃腫,辦事效率卻越來越低下,老百姓都養活不起這些尸位素餐的老爺們了,有人就辯解說人多力量大,術業有專攻,部門多了分管的人自然就多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仔細,那怎麼有效率?有人就罵說開飯館呢,本來一個人就能辦的事現在卻要找十個人過手,效率何在?再說也不能什麼人都進政府裡,要考核要鑑定要公示的應該讓納稅人去監察才對,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趁早滾蛋,別搞得號裡沒馬驢出征,難道是個人都能當領導成官老爺,那鎮關西的肉鋪開得挺好,西門慶的藥店也開得不錯,縣裡怎麼不將他們都請回來當我們的領導?
文景瑞是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因為涇川的事情,嚴守一點名將他調出來跟著馮喆,在級別上,馮喆和文景瑞都是副縣級,但馮喆是常委,屬於縣裡的核心領導人物,而勞動局的張順民只是科級幹部,三個人自然以馮喆馬首是瞻。
自己在在第一次參加的常委會上說要將圍堵縣政府的人排查一遍的,一者是為了保護那些農民們,也實際上是解了嚴守一的圍,但話好說事卻難辦,那麼多的人真的要一家家走訪完,既費時又費力,而且嚴守一也指示要儘快,馮喆覺著“訪”是必須要“訪”的,但是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還是鞭辟入裡入木三分,這裡面就有個“度”的問題,同時要兼顧給絕大多數的常委一個交代,還要領會嚴守一的“儘快”,當然,也是自己這個新晉的常委一次亮相的機會。
因此,馮喆對文景瑞和張順民說,下基層,自己去,你們在縣裡將關於涇川的相關資料事宜準備充足,大家到時候可以事半功倍。
文景瑞本來就不想下去舟車勞頓,聽了馮喆的話自然說好,這叫順應領導的意願,張順民這一段早被那些打工者的家屬給糾纏謾罵的體無完膚了,哪裡還肯送上門去找難受,聽了馮喆的吩咐簡直就是求之不得。
用了兩天時間,馮喆大致的將縣裡勞務輸出比較多的鄉鎮給走了一圈,瞭解到的情況基本一樣:幸福的家庭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在家鄉掙不到錢沒經濟來源才會背井離鄉,否則好出門不如賴在家,誰願意在外遭罪,至於是不是像易本初說的有人蓄意的要衝撞縣政府,馮喆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那是子虛烏有。
這次下鄉調查的最後一站是縣東的東凡鄉,東凡鄉鄉黨委書記魏浩倫帶著鄉領導班子迎接了馮喆的到來,然後在會議室要給馮喆長篇大論的彙報東凡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取得的各項成績,馮喆很客氣的婉拒了魏浩倫的懇切,說自己這次來時間非常緊,請魏浩倫安排人和自己到各村去看看,回來後再和魏浩倫以及大家座談。
魏浩倫見馮喆態度堅決,叫人將早就準備好的鄉里外出務工人員名單拿了出來,然後派了一個副鄉長和派出所的一個副所長兩個警員跟著馮喆。
這時已經進入夏季,東凡鄉地處偏遠,山巒起伏,一路上氣溫倒是比縣裡涼爽許多,跑了兩個村之後,已經接近傍晚,這會站在半山腰的村落前,馮喆看著日暮蒼山林蔭葳蕤,忽然有了一種想要吟詩作對的心情,可是再一想,自己騷情個屁,於是準備給那名副鄉長說打道回府的話,這時面前呼啦啦的跑過去幾個小孩子,他們手裡拿著一根根的樹枝嘴裡喊著繳槍不殺八格牙路的,有一個只穿著肚兜的小男孩光著屁股跟在最後,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