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出現了一個新的階級——國王的私生子女。

一個月後的6月14日,留居貢比涅的瑪麗婭?安娜也生下了一個女兒,她被取名為瑪麗?亨麗埃特。亨麗埃特在出生的第三天被路易承認,在第四天接受蘭斯大主教洗禮,同時得到“王女”稱號和尼斯郡主的封號,以及五千裡弗爾的年金。

兩位女兒的出生自然是令路易非常高興,但令他更為高興的還是國家太平無事。

1775年上半年,國內工業迅速發展,產值比前一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與此同時,便是政府稅收地增加。在工業迅速發展的另一面,農業並未受到太大地衝擊。雖然農民大量轉職為工人,但這並不意味農業勞動力地減少。

法蘭西人口超過2000萬,早就存在了人地矛盾。即使是在將教會的土地分發之後,仍然有著農業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因此,雖然有大量農民離開,但農業並沒有受到影響。相反,由於教會土地大量被分發,大量無地農民轉變為有地農民,這反而提高了農民們的積極性,所以,農業的產值居然比往年還高了百分之七。

上半年最大奇蹟並非在工業和農業,而是在海外貿易方面。

東方的殖民地收穫奇效。雖然馬達加斯加等地的資源不多,但由於佔據了航路,所以法蘭西商人可以以極為便宜的價格得到東方的茶葉、絲綢、瓷器、香料等商品。商人們在將這些商品送入國內後,不僅銷售本國,甚至還能轉賣別國。他們在賺取了大量利潤後,也向政府繳納了鉅額的稅金。

最後,這半年所收入的稅金,便達到了去年總收入了七成。而且,由於經濟地發展,不僅國庫充盈了,連居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至少在巴黎,即使讓麵包價格提高百分之五十,絕大多數平民也是可以接受的。

ps:公主這個叫法應該是中國特有的,來源於西周公爵主婚。西方的公主一詞更準確的應該翻譯為王女。本文中的王女是指“國王的女兒”,而公主還是那個詞。。。。

更多到,地址

第四百二十三章 新首相

第四百二十三章新首相

大西洋東岸的法蘭西正生機勃勃地在國王路易地率領下走上自由強盛之路時,在那遙遠的彼岸,不列顛王國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塊殖民地,也已經爆發出了爭取自由、獨立地火花。

1775年之前,不列顛政府出於遏止北美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恢復七年戰爭中受損的經濟等目的,對北美殖民地接連推出壓迫法案,透過法案制定了嚴苛稅法、限制了殖民地居民的人身自由。為此,北美殖民地居民亦展開了激烈地抗議,結果卻遭到了不列顛駐軍的“血腥鎮壓”。

被不列顛駐軍殺害的人民的鮮血,非但沒有如施暴者預料的那樣成為澆熄反抗火焰的滅火劑,反而成為了令火焰越發旺盛的助燃劑。最後,仇恨轉變為復仇的**,復仇的**轉化為渴望自由獨立的火焰。火焰熊熊燃燒,再也無法被人民的面板所阻擋。1775年4月19日,火焰終於破體而出,北美人民組成的民兵在萊剋星頓向不列顛駐軍發射了第一槍。

“萊剋星頓槍聲”發生後的第二個月,即是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又一個月後的6月15日,會議透過組建大陸軍和任命退役不列顛陸軍軍官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的決議。這意味著北美殖民地正式決定以武力手段,從倫敦的暴君手中奪取自由和獨立,而非是向過去那樣繼續期望於毫無意義的談判以及倫敦政府的憐憫。

雖然北美殖民地已經開始有組織地反抗,但是,無論是萊剋星頓的槍聲還是大陸會議的決議,在歐洲人眼中無非是野蠻之地的野蠻人地騷亂,除了倫敦以外,幾乎沒有哪一個歐洲國家的首都將此當做一件不得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