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露大宋此次興師二十萬號稱二百萬分東西兩路進軍。有了上次慘敗的經驗童貫這回謹慎多了消了之前的狂妄不求壟斷戰功但求能順利收復燕雲重拾趙佶對他的信任。而趙佶面對舉國上下的民怨士疑也巴不得快點大功告成——只要能收復這片疆土那他便是太祖太宗皇帝以下在開邊上功業最著的皇帝士林就算有什麼怨言也可以那這塊擋箭牌來搪塞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宋朝廷對金國的期望越來越大而童貫對歐陽適的姿態也低了三分。說到後來趙良嗣競試探性地請求漢部出兵相助。
楊應麒吃了一驚:“童貫瘋了麼?當初好不容易說得國主答應不入榆關現在竟然要向金國借兵!這究竟是童貫的意思還是趙佶也有這種想法?”
大宋朝廷不知是何緣故在那次以拙劣手段收買折彥衝不成後便一直將漢部簡單理解為大金的一部分雖然這個理解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也沒錯但漢部本身有自己的政治意志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而讓楊應麒難以理解的是以童貫為主導的對金外交一直沒有將會寧的意志與津門的意志區分開來哪怕楊應麒在許多場合中己經給足了暗示。
直到此刻趙良嗣提出借兵的話裡頭大金與四將軍都是混著用一所以楊應麒對於童貫有意請求漢部出兵才會氣急因為童貫眼下請求漢部出兵等於是有意請求金國出兵…這可是楊應麒極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他由這個提議便猜到童貫己有些氣急敗壞所以才會冒出向金國借兵攻打燕京的念頭。
鄧肅聽到趙良嗣忽然提出這個請求也吃驚不小。他對說服楊應麒直接出兵也頗為動心但想起這樣做後患甚大終於壓下衝動對趙良嗣道:“北國出兵燕京與海上之盟不合。”
趙良嗣聽了有些失望鄧肅又道:“不過塘沽己為大宋養了一支兵馬所募均為宋人統領也是宋將。將來伐燕之舉或有奇效。”
趙良嗣大喜忙問端的等聽到這支兵馬才一千人不到情緒又馬上跌入谷底再聽到領兵的是种師道的孫子不由得搖頭道:“鄧大人、童太師和種相公不和你又不是不知道讓種相公羈留在塘沽養病的孫子作統帥這支人馬就是再能打太師也不會重用的。”
鄧肅道:“國事當前這等小恩怨卻且放下。還望童太師能給這支部伍一個番號才好。將來這支打著種氏旗號的部伍行動之時漢部的兵卒在後邊吶喊助威也是可以的。”
趙良嗣聞言大喜知道鄧肅是在暗示漢部兵馬可能會藉著這個旗號行動那又大大不同了。當下保證回去後定奏稟太師盡棄前嫌給種彥崧一個正式的品階。
跟著鄧肅又與趙良嗣說起燕京內部的局勢之前漢部向童貫透露己和李處溫取得聯絡之事只是李處溫未得大宋高層應承有些猶疑。這次趙良嗣北來特地帶了童貫的親筆書信來還蓋上了他的關防大印保證只要李處溫能在燕雲歸附的事情上立功宋廷不但賜爵封侯而且還會讓李家在北地為牧世襲罔替。
楊應麒在幕後聽二人密談心道:“這次大宋扔下的籌碼又比上次闊氣得多了看來是勢在必得。但看趙良嗣這樣沉不住氣多半是背後童貫催得他急了。而童貫如此急切怕是受了趙官人的影響。君臣將相使者都如此操切可不是好事。以如此浮躁之人領銜北征太也令人擔心…看來種彥崧這支部隊還是很有必要的。唉只是老這樣偷偷摸摸做事太不爽了在燕雲遇到的這一連挫折讓楊應麒將漢部從幕後帶到臺前的**越來越烈他忽然很希望這次要奪取燕雲的是漢部而不是大宋那他就能明目張膽的布兵用謀不用像現在這樣幹什麼都畏畏尾更不用擔心整個方略被沒有執行力的腐兵頹將弄得一團糟。
“那一天會到來麼?什麼時候才能到來?”
趙良嗣帶來的書信由鄧肅收了交給楊應麒的幕僚備份後透過海上快船在平州西界登6走一條由燕雲商人掘的秘密商路避開遼人盤查嚴密的南邊軍鎮過新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