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看上去七零八碎什麼都有,顯然是杜思溫臨終分潤給自己親人的遺贈。接了東西之後,他又問過那信使好些話,等發現此人只知道送信什麼都不知道,他也就賞過之後放了人回去。
然而,等到他請王容分揀這些東西收好,晚間回到寢堂時,卻看見妻子正對著燈光若有所思端詳一根金簪。他見狀走上前去,有些意外地問道:“怎麼,你是喜歡老叔公用過的這舊物?這金簪看上去已經褪了顏色,也不若現在流行的那些花樣,而且是男子用的。”
“杜郎,你看看這個。”王容指了指那根金簪的中部,而後輕輕一旋,竟是將那根頗粗的金簪分成兩半,其中一截的頭部,赫然是極其奇特的形狀。見杜士儀倏然瞪大了眼睛,她便輕聲說道,“之前我聽你說過老叔公的那封信,今天特意仔細檢視這些東西,方才發現瞭如此機關。杜郎,你說這是否會是那盛信銅筒的鑰匙?”
王容既是如此說,再加上那奇特的形狀,也確實像極了鑰匙,杜士儀思量再三,終於決定試一試。當他從箱底再次找出了那個銅筒,將半截金簪插進去撥弄了一下之後,他就只聽得一聲極其細微的機括輕響,緊跟著合在一起的鎖就彈開了來。又驚又喜的他連忙劃開封蠟,伸手往銅筒中一探,恰是從中取出了一卷信箋。那一卷信箋很長,字跡歪斜潦草,顯然是杜思溫已經病倒之後方才寫的,字數卻很不少,而且越到後來,字跡就越是難以辨認。
直到那種力有未逮的時刻,杜思溫竟是依舊沒讓別人代筆!
信上零零碎碎說了幾件事。其一便是近日發生在長安的一樁奇案,卻是杜士儀從前也關注過的,張審素被楊萬頃誣為謀反之案。當年張審素其被斬首籍沒全家,二子流嶺南。杜士儀還曾經因為楊萬頃與李林甫有所勾連,命人前往嶺南尋訪,最終卻沒能找到那兩個孩子。時隔數年,這兩個一個十三歲,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卻做了讓成年人都驚歎不已的是,那就是當街將仇人楊萬頃手刃,為父復仇,自己留書潛逃,本預備殺了另外一個和楊萬頃同謀的人,卻不幸被官府拿獲!
因為楊萬頃剛剛回朝重入御史臺不久,有人重翻了他當年的劣跡,為兩位孝子請求寬免,結果政事堂三位宰相中,張九齡認為應該寬赦免死,李林甫和裴耀卿卻絕不同意,認為雖情有可原,卻不可破壞國法,天子遂命河南府廨杖殺。而後民間私悼不斷,悉以為是朝堂權貴有人為楊萬頃復仇,追悼二位孝子的誄文甚至都張貼到通衢大道的街頭去了。
想到這樣慘烈的案子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杜士儀不禁長嘆一聲,隨即就注意到了其後杜思溫那形同平素私話一般的評語。
“張子壽因憐孝子欲求其活,裴耀卿因國法而言其該死,此公心也。可李林甫欲致其死,卻因萬頃以他之故重入御史臺,如今卻死於非命,若令兇犯活命,則權威蕩然無存,因此方才堅請。而陛下因謀反之斷自上出,若憐惜孝子,則無異於認錯,故而方才以國法二字為搪塞。惜乎張審素二子皆死,從此絕後矣!如憐其孝行,賜鴆及絞,也能少苦痛,今用杖殺,坊間無不哀憫!”
杜士儀登時捏緊了信箋,心頭只覺得猶如壓了一塊巨石沉甸甸的。父親被人汙衊謀反,兒子若不是求不到伸冤的門路,何至於以稚齡做出這樣激烈的事情來?遙想當年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被同僚汙衊,身陷大牢旦夕可死,杜甫的叔父杜並不過十三歲,身懷利刃行刺那主謀,雖最終自己不幸被殺,可終究是拖了那人同死。而就是因為這麼個兒子,杜審言方才逃過了一劫。律法嚴明不可褻瀆?倘若律法真的能夠不讓好人受屈,首先得有明察秋毫的法吏乃至於君王!
初唐時對於死刑原本有嚴格的覆奏制度,而且死刑最初僅有斬首和絞兩種,從武后年間開始,便漸漸多了這杖殺的一項!所謂的法制,簡直是笑話!
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