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拉拽的兩顆飛火雷立刻盤旋著向攻城梯飛去,‘嘩啦!’鐵鏈被梯梁阻擋,立刻左右翻飛,飛火雷緊緊纏住攻城梯,緊接著轟!轟!兩聲爆炸,攻城梯被攔腰炸斷。
不僅是一架攻城梯,剛剛搭上城頭的上百架攻城梯全部遭遇被攔腰炸斷的後果,宋軍隨即向攻城梯傾倒了火油,用火摺子點燃,大火迅速將一百多架大型攻城梯吞沒了,西夏士兵目瞪口呆,他們無法再攻城,只得紛紛後撤。
遠處李察哥看得清楚,百餘架攻城梯悉數成了火串,他只得暗暗嘆息一聲,下令道:“傳我的命令,全軍撤退!”
‘當!當!當!’撤軍的鐘聲敲響,早已士氣喪盡計程車兵如退潮一般撤退了。
城頭上計程車兵頓時響起了一片激動的歡呼聲。
這場攻防戰西夏軍傷亡近萬人,而大散關卻絲毫未損,城上守軍只有四十餘人受箭傷,無一人陣亡,飛火雷和震天雷在這場戰役中創造了輝煌的戰果。
李察哥也知道無法再奪取大散關,不得不率領大軍向會州方向黯然撤退。
第八百六十二章 攻下靈州
宋軍在攻下韋城後便一路北上,李延慶分兵兩路,他令王貴和曹猛率八千騎兵奔襲百里外的西平府,又令劉子羽率三千軍攻打西面的鳴沙縣。
至於西夏在西平府附近還有一些小軍城,比如薄樂城、耀武城和平朔城等等,這些小軍城實際上是沿途補給點,屯有不少糧草和水源,守軍都只有百人左右,可以輕而易舉攻下。
李延慶隨即率領一萬大軍直撲西平府,只比王貴晚一個時辰。
西夏號稱五十萬大軍,但常備軍實際上只有二十萬,除了李察哥帶走的八萬主力大軍外,還有就是八萬鎮守京城的鐵鷂子軍,再就是鎮守夏州的兩萬千軍隊,以及鎮守在韋州踏割寨賞移口三地的八千軍隊,其餘一萬兩千軍隊則零散地分佈在各地的小軍城內。
越過韋州,就進入西夏的腹地,西夏重兵都屯集在邊疆各地,而在腹地各州縣的軍隊幾乎沒有,只有寥寥數百人負責維持秩序。
宋軍攻下韋城,等於攻下了西夏的大門,再向北走便是一路勢如破竹,連續攻下了鳴沙縣、西平府靈州縣以及十幾座小軍城,這天下午,李延慶率一萬大軍進入西平府。
西平府是西夏僅次於興慶府的第二大府,這裡同時是西夏最大的銅銀產地和鹽產地,西夏從宋朝擄掠來的十餘萬勞工和他們的家眷都被迫成為礦奴和鹽奴,世世代代為西夏採礦、採鹽。
或許西夏從未想過宋軍會攻到西平府,西夏在西平府的駐軍只有一千三百人,除了城內看守城門的三百人外,其餘一千士兵都部署在礦奴和鹽奴的聚居處,負責看守礦奴和鹽奴。
西平府的州治是西平縣,又叫靈州城,曾是西夏舊都,有人口二十餘萬,主要以部落方式分佈在靈州河兩岸的大片草原上,靈州城內有八萬平民,主要居住貴族以及西夏平民。
城內商業繁華,貫穿南北的靈州大街兩邊佈滿了密集的店鋪,酒館、腳店、青樓、商鋪等等,商鋪中又有雜貨店、南貨店、皮毛店、藥材店、珠寶店、印刷店、文書店、絲綢店、布匹店,還有賣肉食菜蔬等食材的各種小攤,一家挨著一家,各種招牌和旗幡掛滿大街,顯得格外繁華。
不過隨著宋軍攻佔了靈州城,城內的繁華彷彿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家家戶戶緊閉大門,靈州大街上冷冷清清,看不見一個行人,一群群鳥雀在大街上覓食,只有宋軍士兵在大街上巡邏。
西平府的知府叫做李陶,也是西夏皇族,精通漢語,雖然西夏創立了党項文和党項語,但西夏的讀書人和貴族普遍都要學習漢文,府衙位於城北,李延慶在數百親衛的簇擁下,進了府衙內休息。
“知府可抓住了?”李延慶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