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很多孩子一樣是個“小相聲迷”,在27歲的時候,他去茶館聽相聲,結果一聽就上了癮,他覺得在茶館裡聽到的相聲和在電臺、電視臺中聽到的相聲大不一樣,非常高深。因為經常到茶館來聽,劉春山就與藝術團的演員認識了。他正式開始學相聲,是在2000年以後,每天早晨很早起來就練功,下班後,去看演出,或自己在家聽相聲進行研究,去年他也加入哈哈笑青年隊。劉春山說,相聲的很多東西是在舞臺上磨鍊出來的,剛上臺的時候,我找不準與觀眾互動的感覺,現在漸漸地找準了,目前我在臺上表演過的相聲有十多段,像《白事會》、《誇住宅》、《反七口》這些傳統段子,我都揉進了自己的一些手法和包袱,效果還不錯。
對郭德綱的相聲,劉春山也表示聽過,他認為郭德綱博學多才,學唱水平很高,抖包袱的技巧也很多,但有些東西不太細緻。當問他“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要超過郭德綱”,劉春山笑著說:“我比郭德綱還差得很多很多,他在我心目中地位還是很高很高的,我能達到他一部分水平,就很了不起了。”2005年6月,劉春山正式拜天津著名相聲演員範振鈺為師,他表示現在自己在相聲上沒有遠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 想看書來
馬志明:在相聲裡找不到樂了(1)
馬志明被相聲界尊稱為“少馬爺”,不僅因為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公子”,而且是人們對他本人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和推崇。與這位“少馬爺”聊天,彷彿是在翻看一本《曲藝舊聞錄》,他滿肚子的軼聞掌故,娓娓道來,再加上他又不斷地“抖包袱”,更使聊天變成了一種享受。然而有點出乎意料的是,“少馬爺”在揮灑著幽默的同時,卻也總冒出一些令人傷感的言語,他語出驚人地表示:“‘馬氏相聲’不易再發展了,消亡是正常現象。”
馬志明,1945年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長子。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相聲和戲曲。1957年報考天津戲校,學小花臉。1961年轉到天津曲藝團,正式說相聲。馬志明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得馬派相聲真髓,形成了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鹹的藝術風格,代表節目有:《地理圖》、《論拳》、《糾紛》、《賣五器》、《學曲藝》、《白事會》、《文章會》等。馬志明是最優秀的現役相聲演員之一,也是津派相聲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馬志明說,他這個相貌、個頭、名字都不是說相聲的材料,但他得天獨厚的環境比任何人都強,與老爺子來往的都是高層次的老藝人,響噹噹的演員,從小他們聊天他就在旁邊伺候,“他們關於相聲的爭吵、切磋我都聽到過,另外這個圈子裡的人衝我爺爺和我爸爸的面子,對我從來都熱情有加,問什麼說什麼,從小我就泡相聲場子,愛聽愛問,尤其喜歡積累一些社會‘雜言’,尤其愛聽在臺上聽不到的‘活’,那個時候我不是愛學相聲而是愛學知識。”
馬志明原來學過多年的京戲,六年“坐科”,學的是武生,別看嗓子先天不是特別好,但“板眼”不錯,壓軸演《白水灘》,很受團裡重視。後來老爺子被打成“右派”,他也成了監督物件,低人一等,每次演戲最賣力氣,但總也落不了好,一次厲慧良先生跟他說“唱戲養小不養老”,鼓勵他說相聲。雖然這輩子沒唱成戲,但那幾年的學習後來對他說相聲也有很大的幫助,像說《大保鏢》等段子,都用上了京劇的身段,說相聲《論拳》時,四十多歲了還能跳“鐵門坎”,現在61歲了還能翻跟頭。
馬三立在相聲上給馬志明的影響最大,“可以說我的‘活’有80%受到他的影響,雖然我並不完全先贊成他的東西,但還是一脈相承。我小時候跟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