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呀,這一年級的學生最多,說是七歲讓上學,其實還有十歲上學的,反正一年級的孩子,一個班有三十六個人,從七歲八歲九歲十歲的都有,普遍年紀在八九歲的樣子,其實要是孩子不流失都在學校裡,小學足足會有三百個學生!”

“很多七歲的孩子,家裡都不讓來讀書,說是太小了,讓在家裡幫著帶·帶弟弟妹妹,送到學校又花錢,還不能在家做事!”

彭老師說到這裡就搖頭,這年頭讀書是要書本費和學費的。

不便宜,有些貴,很多家庭有些捨不得,也有些是拿不出來的。

這就導致了哪怕老師一首做工作,可是學生的流失率很高,肯來學校上學的人不多,很多家庭都會把孩子留在家裡做事,就不讓他們讀書。

能讓讀個小學的,都不容易了。

這在後世很難理解,但是在八十年代的農村,卻是很常見的一個事情,所以這彭老師只會想著去家訪,去做學生的工作,讓孩子們回來讀書。

“這不讀書,哪裡有眼界,又能看的多遠?彭老師,你們學校能不能多招一些老師,這點老師這麼多學生不行呀,一個老師帶好幾門的課程,怎麼忙得過來?”

趙國慶這一說,彭老師像是找到了知己。

不住的趙國慶說著學校的事情,缺老師,缺學生,一年級三十多個學生,一般讀到五年級就剩下不足一半學生的學生,剩下的都輟學了。

他們老師除掉在學校要上課外,剩餘時間就是家訪去那些輟學學生家裡,一遍又一遍的勸說著,希望這些孩子來學校讀書。

有時候遇到不講理的家長,還首接懟老師。

問老師讀書能不能把肚子讀飽,要是能把肚子讀飽那就去讀,要是不能,那還讀什麼書,不如早早的回來幫家裡做事,多養一頭豬多種一點田。

“這事我琢磨一下,讓孩子的父母有工作做還不行,還得讀書,不然這窮根一輩子就割不掉了,具體的我來想想辦法……”

吃了一頓飯,趙國慶的心倒是被彭老師描述的現狀給吸引了。

他打算吃過飯就去看看彭老師說的學校。

趙國慶覺得,這事比周勇要開店還要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