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而張家父子和楊伯峻出來後的慘狀;更是引來了坊間不少人奔走相告;傳來傳去只有一個意思——寧可上堂挨板子;也別在那教化院呆上一個月;那是要死人的至於引出這麼一個新鮮事物的劉良;要不是他已經倒黴地判了流刑千里;簡直就能被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這樁案子的影響還在繼續;然而與此同時;此前已經募集了各種款項數千貫的水利工程;也真正擺上了檯面。成都縣廨門前的告示牆上;所有樂善好施者的名頭和捐款細目全都羅列在上;甚至還包括不少坊間平民捐出一兩貫三四貫的;因而名單整整羅列了一整面牆。聽聞這些大行善舉的人會勒石為記;永留後世;人們議論紛紛之際;卻也都關注著此事進展。
這一ri城北十八里的張家村靠近毗江的一塊空地上;便彙集了各方人士。四大家的主人固然都來了;彭海等聯手捐資最多的客戶也都悉數到場;過年時回了一趟閬州;這時節才剛回來的鮮于仲通;以及年紀輕輕的楊蛞;連帶成都城內各處富商大戶的代表;幾乎一個不拉。
當杜士儀展開手中一卷圖紙;令人上來看的時候;眾人幾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左居人;右客戶的格局。左邊以四大家為首;富商大戶羅列其後;而右邊則是鮮于氏和楊家為首;彭海等人緊隨在後。當杜士儀的手指點到了代表此地的那個位置時;四周圍的竊竊私語聲都停了。
“成都本並非乏水之地;要論水土肥沃;莫過於這益州錦城。只不過城北汲水溉田;一直比不上城南;而荒田如今幾乎都有主;而昔ri舊渠卻已經年久失修;不但不能坐收灌溉之利;反而每逢水患;便會有洪澇。我翻閱舊ri十餘任縣令留下的手札;卻找到了這位龐明府的手記。此地便是他多方考察尋覓下的地方;建池之後;在南重修官渠百餘里;便可讓城北數萬畝良田受益;只可惜他受困於錢;最終不能成功。”
成都縣令三四年一換;別說百姓;就連常常和官府打交道的大戶;也有不少人已經不記得那位龐縣令是何許人也了。只有李天繹因為新近掌家;反而下死力去了解了很多東西;這會兒就介面說道:“那位龐明府從前也是進士及第;制科前茅;只可惜做人太認真了些;官運不濟;又無人提攜;從成都令卸任之後便再未選官成功;一時鬱鬱而終。不過他若在泉下有知這當年手札能夠對明公有用;必定會含笑欣悅”
李天繹這番奉承說得入情入理;縱使崔澹沒好氣地暗中齜牙;也不得不承認李天絡比起這嫡長兄就是渣。至於其他人;記不起那位龐縣令的根本插不上嘴;記起來的;還有誰能比李天繹說得更入骨三分?於是;杜士儀點頭一笑後;便沉聲說道:“屆時成功之後勒石之際;我自會親筆記上龐明府的功績”
說到這裡;他信手就把圖卷交給了李天繹;彷彿沒注意到對方的受寵若驚;揹著手一字一句地說:“官渠早有名曰利人渠;而今ri這池;就名為萬歲池池若萬歲不朽;則可澤被蒼生萬年謹以此池;惟願大唐江山萬年”
杜士儀親自起名;又用這樣大義凜然的名義起了個頭;旁人哪裡還有半分異議。縱使羅德受範承明之命;要將今ri之事如實彙報;也不得不承認此池此渠若成;僅憑任上給成都留下了這樣的工程;杜士儀就會在錦城志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他更沒有料到的是;杜士儀緊跟著又宣佈了一件事。
“此次建萬歲池;修利人渠;籌資全靠各位慷慨解囊;我身為成都令;不過乃是牽頭。即便是這等民計民生的大事;歷來總難免有人從中漁利;甚至欺上瞞下;使得好好一樁利國利民之舉變得天怒人怨所以;此次所籌總共七千三百零一貫;我已吩咐崔家和李家把最好的帳房都先撥一個過來;其餘各家若是願意;亦可如此出人。每月稽核一次出入賬目;而民夫支取工錢;亦是統一支取;以防有人從中剋扣。至於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