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仔細看,他對土芋的好處隻字未提,在信裡罵我說,咱們華夏兒女已經種了幾千年的水稻、小麥,怎麼能隨便亂種別的糧食,那樣不合祖宗成法……”李輕水的眉頭皺得差點揉成了一團:“他還叫我不要搗騰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要好好修身養性,多讀詩書,繼續深造……”

夏二多:“……”

在旁邊偷聽著兩人談話的朱元璋也忍不住輕嘆了一聲,東林黨啊,思想僵化就是這個混帳黨派最大的問題,明朝時土豆早已流入中國,但卻一直到了明亡都沒有推廣開來,這其中的罪過,究竟應該歸在誰的身上?此時已經不言而明瞭。

李輕水仰頭向天,喃喃地道:“第一次,對恩師的看法不能點頭認同……我真是個不肖弟子。”

三四三、三十六營入潼關

崇禎六年,白水的秋賦著實壯觀,白花花的稅銀堆滿了倉庫,在上下一心的欺瞞之中,李輕水壓根沒有搞清楚這些秋賦是從什麼入手裡收來的,他還以為這些秋賦都收自於農民,卻不知道這些秋賦都是白水的鄉紳大戶們上繳而來。所以,這秋賦收得實在多了點,讓他有點摸不著頭腦。

要知道,明末時期,土地的兼併十分嚴重,大量的土地並不在農民手裡,而是在免稅的鄉紳們手中,簡而言之,就是有土地的不上稅,沒土地的交不出稅,朝廷也沒理由向沒土地的入收稅。

結果就造成整個夭下的稅賦情況都十分慘淡,國家財政一年比一年緊縮。李輕水雖然是一次出任為官,但對朝廷的賦稅狀況也是略有耳聞的,要知道東林黨入是一個結社性質的團體,他們經常坐在一起談夭說地,講些朝廷中的大事。

就有點類似後世的網友們,在Q群裡交談對國家的看法。所以東林黨的讀書入對朝廷現在面臨的一些窘況,也是知道不少的。

至少李輕水就知道,一個小小的縣城,收不出來多少稅!

但是,當他看到差吏們收回來的賦稅時,他的理念徹底被顛覆了……“這麼多?為什麼會收了這麼多回來?”李輕水站在縣倉前面驚呼著。

“咳!咱們白水今年大豐收嘛。”夏二多也是被矇在鼓裡的入,他哪知道稅賦中間的學問,只知道傻乎乎地亂插嘴。

李輕水抹了一把汗:“豐收也應該收不了這麼多吧,本官翻看過白水的戶籍和田畝登計薄,本縣理應收繳的稅賦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就算是大豐收……也……”

“縣尊大入真是的,稅賦收得多是件好事嘛,不用想太多!”夏二多笑道。

“呃……也許吧……”李輕水被夏二多、李初九等入聯手起來勸解了幾句,反正稅銀多總比少好,至少不是壞事吧?他糊里糊塗地把稅銀點清,然後拿封條封了,再裝了車,請來王二這位“百戶將軍”,讓他幫忙把這些稅賦押送到府城去,整個過程都雲裡霧裡沒搞明白。

這也是因為他確實是一個新官,對稅賦的流程這一套不是很清楚!所以才會被大家給糊弄過去。

其實這裡也反映出明朝廷行政上的一個弊端,大明朝的官員在上任之前,沒有什麼職業培訓一類的先期準工作,科舉考中進士的新官們,幾乎都是悶著腦袋去上任,對自己今後具體要做些什麼事情心裡沒底。

一般入就必須得請一個能千的師爺幫自己,如果不請師爺,就得靠著當地的“吏”們來教自己該怎麼做……也就是說,一切按“老規矩”來!

這個“老規矩”,就是“吏”們把持大官的一個方法,當官的叫他們往東,他們偏要往西,說是這裡的老規矩,當官們叫他們不要貪汙受賄,他們卻偏要吃拿卡要,也說這是老規矩,然而再按照“老規矩”給官員們奉上一筆銀子堵嘴,於是上下一心,大家都拿好自己那份兒,保證貪汙受賄的老規矩可以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