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都出過不止一次事兒。
一開始北京是四個點的,可現在只剩下了一個北京站,另外三個點呢?再說了,前一陣乾隆他老孃過大壽,暗營在北京的人聯手北方局特科組織了一次刺殺行動,結果北京站沒出什麼事,另外卻有人落網了。這事兒鬧騰的有些大,現在暗營裡起碼有一半的中下層幹部都知道——北京城裡除了一個北京站外,八爺、十二爺還各埋伏著一支人手。兩位爺的競爭今後怕是會越來越公開化了。
陳鳴這幾天一直都沒睡好覺,幾萬戰兵和大部分後勤部隊的轉移,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且除了這支隊伍外,蘇北的復漢軍和後勤部隊,江陰、鎮江、南京一線的部隊、後勤,也都要陸續的後撤,這中間還要防備著海州和松江的清軍撲殺上來,後衛部隊的留守也需要縝密佈置,一切一切的事情就要把陳鳴湮沒。
參謀機構,陳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的需要一個參謀機構。不管它是不是成熟,只要搭起框架,立下制度,再多的事情湧過來,一層層的分解,最後也能減輕他很多很多的事情。
遠征軍的軍政幹部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隊伍擴充的太快,很多基層的排長、隊官都是靠著拼殺一步步走上來的,這種人做實事可以,卻不適合進入參謀機構,最適合搭建參謀部的人員是隨軍學校的成員,是魯山幹部學校畢業的那些人。可惜前者人太少,後者人太遠。這次殺回湖廣,陳鳴是把這件事記在心頭了。
復漢軍大規模的調動,一塊被彙集到陳鳴手中的還有各地法院的情況。大軍在江南的行政管轄始終是軍管,除了南京、揚州等有限幾座城市,其他的地方都是軍管會。嚴格控制糧食、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嚴厲打擊投機倒把行為。這種情況下相對獨立的設立法院機構的措施就很少遭人抨擊了。因為對比法院裡一杆刑名師爺或是訟棍出身的法官而言,江南的百姓更怕更沒信心對著一群大頭兵打官司,前者好歹是專業人士是不是,而且在法院告狀也不需要下跪。
復漢軍的縣一級法院、州府一級法院,還有位居州府之上的江南最高法院,都很自然的被江南百姓所接受了。而且一同被江南百姓接受的還有法院的概念,和各級法院的規格、義務。這東西事實上都十分的好理解,中國曆朝歷代也有類似的規矩,只要置換一下,很容易理解。
復漢軍的規矩只不過是把‘伸冤上訴’的過程做了一個明瞭的規範,老百姓不至於在縣衙輸了官司就直接跑到京城敲登聞鼓了。要一級一級的上告,如是而已。而且復漢軍官司審理過程中公開的引入訟棍,還改了名叫做律師。這一措施對於告狀的和被告人都有一定的好處。
在江南民間,復漢軍下屬的江南最高法院被戲稱為八府巡按,江南百姓雖然這幾個月裡一起官司打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也沒有,卻不妨礙他們對復漢軍的這一做法產生好感。
陳鳴還聽說,那各地縣一級的法院,每到公開審判的時候,都有大批的百姓湧入旁聽。被告方律師和原告律師在法庭上‘引經論典’的口槍舌劍,落在眾多百姓眼中就像是在瞧熱鬧看大戲一樣。第一次聽到這樣彙報的時候,陳鳴還好氣又好笑的道了一聲:“愚民。”可現在看,這未嘗也不是深入人心的一個過程。
可惜啊,大軍這就要走人了。而且今年裡也很難再重新打回江南,留下的這點印象等到復漢軍再度殺回來的時候,不知道還能剩下多少。
二月十六日的清晨,九江還沒有飛鴿傳信回來,復漢軍的大部隊已經從下關碼頭出發了。
今年以來這是第三支從南京啟程向西的隊伍了,卻也是最最令人驚奇的一支隊伍。
說好的北伐呢?這上千艘大小船隻浩浩蕩蕩的沿江而上,這還有鬼的北伐啊。復漢軍是西征,是西征,不是北伐!
當連連炮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