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鬼啊?陳鳴今天丟擲來的話題,龐振坤怎就沒有知道的?
可是在陳鳴眼中,自己搗騰出的這份山西治理方案,那是很靠譜的。這淤地壩對於黃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絕對是一個妙招。在水土流失地區的各級溝道中,以攔泥淤地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築物,那就叫淤地壩。
山陝的黃土高原地區土層深厚,黃土廣佈,具有質地均勻、結構疏鬆、透水性強、易崩解、脫水固結快等特點,本身就是良好的築壩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這種繼續含量不高的水利建築,卻對於抬高溝道侵蝕基準面、防治水土流失、滯洪、攔泥、淤地,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等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更主要的是投資少見效快、壩地利用時間長、效益高。
擁有著後世記憶做‘依據’的陳鳴對於淤地壩的評價很高,可惜他有點空口說白話了。因為這三個字甭管是汪輝祖、熊炳章、趙翼,還是龐振坤這樣的怪才,都聽都沒聽說過。陳鳴倒是還記得淤地壩在史上是有過先例的,但他記不住了。只隱約記得先是在明朝,後又在清朝引起過滿清官府的重視,但最終也未能有效的發展起來。
除了這個淤地壩,陳鳴腦子裡還有六個字:保源、護坡、固溝。小流域綜合治理三**則,記得還是中學上地理課時學的。那什麼山頂種防護林,兩側種植草地,草地下面可以修建梯田,然後是灌草護坡、林地啊一類。
這些東西陳鳴準備一一在山西實驗一邊,以平陽府作為試點工程,只要看得到效果,那接著就可以推廣開來。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跨越山西、陝西、甘肅、內蒙等多省,地盤可不是單單一個山西。
如果真的到了逼不得已的時候,陳鳴還有最後一個絕招遷移。從黃土高原上一步步把百姓遷移到東北、新疆和南洋去。減少當地的人口數量,人口基數,自然就極大地減輕了土地和自然環境的壓力了。
長城以南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長城以北的各大沙漠土地沙漠化,兩大難題就像很高很高的懸在陳鳴頭頂上的兩把劍,它們再怎麼著也插不到陳鳴的頭上,但陳鳴卻不願意坐視這兩把劍越來越近而不聞不問。
兩天後,《中原日報》頭版刊登了第一篇圍繞著植被與土地荒漠和水土流失為中心點的報道,文中舉了新疆的例子,也舉了烏蘭布和沙漠的例子。不少秦漢時候還是水草豐茂遍地牛羊的豐美之處,千百年的流轉,就已經變成了荒無人煙的浩瀚沙海了。
文章中用很系統的筆法描寫了植被的重要性,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危害性,開荒,濫墾濫伐、過度放牧……
這一天不知道多少南京城的中下級官員捧著報紙在議論紛紛,他們並不是在討論植被與水土流失是否真的存在關係,也不是在商量著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他們討論的話題是上頭又要幹嘛呢?
就跟前世兔子國很多官員看《人民日報》,堅持每日看《省報》、《市報》,看新聞一樣,現在陳漢的很多官員也每日必看《中原日報》。
因為他們能從報紙的評論文章中看到種種潛在的政策,看到一些對自己的前進方向有指導作用的存在。復漢軍的一些政策、人事變動什麼的,在大局已定卻又沒有公開宣佈的時候,總能在《中原日報》上反映出點蛛絲馬跡來。
就比如當初南京順天府尹的pk戰。
連續的兩日,報紙頭版上都出現了上海經濟發展前景大好的字眼,明眼人就知道這場爭奪戰最終是以嶽文海的勝利而告終了。而上頭之所以定嶽文海的原因,就是開埠。
可接著報紙上又陸陸續續的提點幾下上海的特殊區域位置,然後沒有多久,上海市的級別就被提升了半格。南京順天府尹大位的爭奪戰中落敗的蕭樓成了新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