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同尊后土萬榮後世萬榮”。跨入正殿,看到后土娘娘了,她神態祥和的坐在正殿中間,似慈祥的母親在那靜候著兒女的歸來,讓人心中充滿了溫暖。她的身前立著是兩個神采奕奕的童男童女,兩邊立著兩個女神,那兩個女神,一位懷抱嬰兒、一位手拿草藥,這些都是替娘娘送子到人間、醫治人間疾苦,保佑世人平安的助手吧,整個殿裡的氣氛很親切。殿內的紅漆木柱上刻著一幅對聯:“後配六合之天,至聖至尊,聖德自應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這副對聯是個藏頭聯,兩聯的第一個字分別是後、土,深蘊著人們將大地視為母親、將母親視為大地的至情至理詮釋。

告別了后土娘娘後,我們來到秋風樓,秋風樓是因辭而建,樓因辭建、辭因樓傳,二者相輔相成,名揚天下。

秋風樓共三層,結構玲巧,形制勁秀。它是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樓高米,下部築以高大的臺基,東西穿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瞻魯”,西曰“望秦”。正面門額嵌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圖,線條流暢,形像清晰。

走進樓門迎面而來的這個磚砌祭壇即“掃地壇”,從當年軒轅黃帝來此祭祀后土,歷代帝王中眾多帝王都承襲傳統,重視祭祀后土,甚至言建邦國先告后土。因此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后土祠。只是元代京城立在北京後,帝王們就不曾來過了,明代在京城設天地壇祭地後,后土祠成了民間祭祀后土的場所。

秋風樓每層都有《秋風辭》碑。其中二樓的石碑,前半部分是用楷書寫的《秋風辭》,後半部分記載了秋風樓第三次的遷建過程。讀著碑文,不由的對這裡人們文化傳承的自覺性肅然起敬。

三樓正中央豎著就是元朝大德年間刻的篆體《秋風辭》石碑,被稱為秋風三絕碑,是因年代久遠,書法俊逸,帝王佳句?

順廊憑欄遠眺,不覺轉到西邊,極目處是一條長長的光帶,那是黃河!說起來汾河水就是在這裡匯入黃河的。現在因為黃河水倒向,汾河水又小了許多,黃河與汾河之間相距很遠了,以前黃河水和汾河水在這裡連成一片的。唯有那般壯闊的歸流場面才會讓那位雄才大略的河東女婿有感而發,吟出千古絕唱吧。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芬,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即使縱橫四海,即使一飛沖天,最終都要回歸。

胸懷天下的漢唐帝王與河東有著深深的地緣情懷,他們到這裡的祭祀,不僅是舉行一種歷久隆重的儀式,更會體驗出濃濃的歸屬……

先人曾講歸寧乃邦,傳承我們用親的方式對待生活、對待祖先,乃至天地。我想此情若能延展,整個地球村會充滿家園的氣息吧。。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孤山一柱鼎河東

黃河,出晉陝大峽谷,躍龍門,視野一下子開闊了許多,秦晉兩岸間的距離起碼突然拉遠了10公里左右。站在陝西一側太史公祠隔河東眺,此時的河東大地上最壯觀雄偉也最令人矚目的地貌標誌之物,顯然是一座拱破黃土正拔地而起的藍青色的花崗岩孤山,而其它世間萬物相比之下卻都黯然失色起來。

孤山,又稱孤峰山,或稱介山、方山、綿山、太山,海拔1411米,位於赫赫有名的運城盆地中南部位。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漢光武帝劉秀親祭河東汾陰后土祠,順路曾登臨孤山,並於山之東南麓名曰“崑崙臺”處敕建風伯雨師之廟。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時毛鐸有《重修風伯雨師廟記》,讚頌孤山崑崙臺“其地尊太高明,山勢異奇,杉松栝柏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