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塵一揚,仙鶴凌空;隱入雲霞之中。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後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後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後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一批能人的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天文、曆法、書契,等等。嫘祖教民養蠶繅絲,黃帝還根據自己的經驗,寫出一部醫書《內經》。後來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雖貴為天子,但還是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悄悄離開軒轅之丘,單獨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路上,黃帝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他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黃帝見到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讚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廣成子說到這裡,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等等。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仙師真是天生的聖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這天,從軒轅之丘趕來接駕的群臣,已登上峽口山頭,等候黃帝出來。這座山後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後,居於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於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鬚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於是離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昇天的有七十多人。後來把黃帝乘龍昇天之處,叫做“鼎湖”。李白在《飛龍引》詩中讚道:“黃帝鑄鼎於荊山”,“騎龍飛上太清家”,“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五篇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故事篇

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莊子在宥》雲:“黃帝立於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見之。”

軒轅姓公孫,名軒轅;因土是黃色,能長養萬物,故而又稱為黃帝。他天資聰慧,秉賦異能。率子民戰蚩尤,降神龍,統一中原各

部落,建立部落大聯盟;他又和臣民一道製衣冠,造舟車,務桑蠶;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發明指南車等,在他的領導下,普

天之下國泰民安。黃帝深受人民擁戴,在天下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