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第二是壯族。農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盛大的節日,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開場,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個方塊都很有壯鄉特色,人們捧著五色糯米飯,抱著壯鄉的美酒,扛起勞作的鋤頭,精緻的簸箕也被舉在手中。

第三是侗族。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清晨,姑娘們到菜園採來半籃蔬菜,洗淨,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樹下,等在那裡的小夥子們伺機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便與姑娘約定還籃日期,屆時回贈水果與布料。從前有對青年男女相愛,而女方媽媽將她許給一富商,定於三月初四出嫁。初三這天,相愛的這對情侶在莫嘎樹下,悲憤欲絕,跳潭殉情。為紀念他倆,每年三月三,當地青年便來到這裡吹笙對歌,掙脫了包辦婚姻的枷鎖。

第四是苗族。苗族的“三月三”又稱“挑蔥節”,是從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戀愛節日演化而來,據傳每到三月三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蔥為名彙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親相愛,邊挖野蔥邊說話邊唱苗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夥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第五是瑤族。瑤族的“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

瑤族,也以三月三為歌節,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類的。

第六是布依族。許多的布依族人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這些布依族人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裡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三月三”又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這時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後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佔,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著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于山廟前臺階上高喊:“敬祭開始!”臺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並徵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後,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第七是畲族。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在畲族民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