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終於等到假期你來看我,在機場遠遠地望見你,我紅了眼眶,但你只是開心地笑、哼著歌,彷彿我們昨天才剛見面。
夜晚你睡在我身旁,我默默地哭泣,緊緊地抓著你的小手。感覺你的愛止住了所有的傷痛。
我常常在想:擁有愛的能力,是一種深刻還是一種膚淺?
我有太多缺點、太不完整、太想愛與被愛,在我身體裡的那個小女孩,一直沒有等到擁抱。
送你回臺北後,我去拜訪了心靈治療師。北投的山區,潮溼的空氣與綠色的樹,她開啟門讓我坐下,在那個金色的蒲墊上,她要我呼吸、安靜、放空。我崩潰地止不住淚,卻依然沒有聲音。
離開前,她溫柔地摸著我的手說:
“不要怕痛,不要怕承認痛,不要怕承認會痛。”
真的,真的很痛,當然痛得很深很深,也藏得很緊很緊。其實不想知道自己還痛,也不想知道還要繼續痛下去。但是,她要我看著它們。
這樣,你才能被釋放。她說:
“被自己釋放,然後自由。”
回到山下的車上,靠著車窗,眼淚依然不由自主地滑落。
一直想要壓抑痛,一直想要告訴自己感覺早已死亡,一直想要繼續硬撐。
當你展現真我的時候,你就被准許獲取所有的完美。
而如果你放任謬誤的思想當家作主,你就會自動以疾病、混亂、怨恨、沮喪、批判和貧窮的方式經歷不完美。
和你相處的時間裡,白天總是歡笑,夜晚倚著你卻安靜地哭。情緒有時憤怒、有時哀傷、有時木然,像一場醒不來的夢,反反覆覆。但最後總是會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人生非如此不可?我到底是要學會什麼?當哀傷憤怒的思想佔滿我的思緒,問題便越來越多越來越疼痛。那個在腦子裡喋喋不休的小我,不停地自言自語,終於將我擊垮。
心悸、頭痛、無法吞食、睡不安穩。我渴望找出答案,不是憤怒、不是傷痛,而是尋起過往的每一刻,不逃避的面對原生家庭時就遺留在我身上的傷痕。我開始檢查每一個在自己心裡的坑洞。當無法承受時,我去見心靈治療師,把自己交給她,我不想再讓苦痛的思想佔據我,但我卻無法安靜。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我看見破碎的自己無法癒合,當我看見那些傷時,我腦子裡憤怒哀傷的聲音終於漸漸隱去,心開始安靜。
不管這世界怎麼看待我,我真的相信生命以這樣的面貌呈現,一定有它的緣由。
如果我受傷,那是因為我賦予了我愛的人傷害我的權利。如果我傷人,那是我的黑暗的深處所呈現的不完整殘暴地待人也待己。
所以,受傷與傷人都是我。這世界的好與壞,是我賦予了它如何成長的樣貌。是我自己決定了傷害與被傷害。所以我必須看到自己的不完整,並且相信自己可以完整,我才有寬恕自己的能力。
生命至少有三個階段:開始,你認為你是受害者;接著,你會認為你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最後,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你將成為神性的使者,在這最後的階段。
我不想扮演受害者諉過,我只想誠實地面對那些好與壞。如此我才能清理過去,當我們不斷活在記憶裡時,生命等於被回憶定格,我們從來沒有往前,六歲的自己依然是六歲的自己。只有回到零的狀態,才能活在當下的時刻裡,不再被過往糾纏。
我渴望創造出不怨不恨、善良的自己,清醒著不再沉溺童年的裂縫,不再陷入愛的索求,不再沉溺傷痛。為了你也為了自己,我要更堅強、更有勇氣、更成熟、也更清醒。
榮格說:“往外看的人,做著夢;往內看的人,醒著。”
我多希望當我擁抱著你的時候,也能學會擁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