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準備啟程北上江浙。
行程一旦決定,玩起來就分外抓緊了。
榕城福州的三坊五巷、六大寺院,”水果之城”、“狀元之鄉”莆田的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的刺桐花、清水巖、崇武古城,“鷺城”廈門的鼓浪嶼和各類佛教寺廟、“魚米之鄉”漳州的水果、花卉、海鮮,自然景觀出色的龍巖“永定土樓”、自然資源豐富的三明”桃源洞”、“淘金山”,“北山南水”的南平武夷……
等一行人回到武夷時,一晃眼已經半個月過去了。盡興地玩了一大圈,幾乎繞遍整個福建,這樣的玩法,莫說槿璽和胤禛覺得暢快淋漓,就連喜竹和籠翠這兩個平素還算安靜不多話的丫鬟,也個個興奮地像只歡快的小麻雀,一路上嘰嘰喳喳地交流個不停。
每到一處城鎮,槿璽就會選購一些極富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這是她現代時就養成的嗜好,如今在手工業發達的大清,更是如魚得水、歡快暢意。
武夷不僅茶葉出名,陶土窯瓶的燒製也很地道。只是礙於運輸不便,槿璽只得挑撿了幾件實在捨不得撒手的陶土製品,打算帶回京送人兼自用。等胤禛一滿十八歲分府出宮、自立門戶。她還得大規模地整飭一番新家呢。到時就拿這些四處淘寶淘來的玩意兒來佈置屬於她與胤禛真正的小家了。
至於水果、海鮮之類的地方特產,更是蒐羅了不計其數。每天吃得嘴巴流油不說,還拿了一部分用來醃製果乾、海鮮幹,讓柳清他們帶上了船,平時自己吃也好,帶到法國去零星販售也罷,權當送他們的伴手禮了。
槿璽還在莆田城掏了幾株番薯苗,這玩意兒京城還沒有呢。所以。在莆田初見番薯那會兒,槿璽就忍不住想到了噴香的烤番薯,當下遣祈五一口氣買來了二十斤,一行人蹲在莆田近郊的山地旁。搭起石灶烤起了番薯。吃到嘴的那一刻,槿璽就差幸福地流淚了。見每個人都說好吃,就決定向當地老農請教起番薯的栽培方法。
於是,一行人在莆田比預期多逗留了兩日,不僅學到了番薯的人工栽培方法,還將幾罐番薯苗小心地運上了馬車。她打算把這些孕育在泥土罐子裡的嫩綠番薯苗,先帶到杭州的別院地裡去栽培,等他們結束江南的所有遊程和事項後,再帶去小湯山的農莊裡去栽種。若是試驗成功,小湯山閒置的山地可以用來大規模地栽種這種又粉又甜、皮紅心黃的優質番薯。
在槿璽的意識裡,這番薯的用處可大了,糧災時可以緩解災情壓力,糧豐時可以當做零食、小吃。什麼番薯幹、番薯條、番薯片……乾的脆的、糯的甜的……總之,槿璽對於番薯這樣一種好吃又實惠的糧食作物,很是喜歡。
當然了。還有一種非常有用的糧食作物便是玉米了。不過,清朝的玉米推廣已經很給力了,早在胤禛五歲那年讓駱安學習商貿事務開始,就已經從南方一帶陸陸續續地調來了玉米種子,提倡在京城近郊種起了玉米。只是,京城的老百姓對玉米的喜愛遠沒有小麥來的積極。許是玉米能做的花樣太少吧。無非就玉米麵和的玉米饃饃,再多就沒有了。
不過,自從槿璽的“果之語”點心坊和“璽藤”茶館陸續引進玉米做料子的點心後。京城的老百姓對玉米的認識和接受又越發進了一步。什麼玉米片炸的酥餅、西式培根卷裡的玉米丁、奶油味的爆米花、直接燒烤吃的嫩玉米、玉米熬的濃湯……花樣百出,居然都是平常不甚為意的玉米。如此一來,許多點心鋪相繼學“果之語”,加入了玉米麵做的各類點心,還別說,生意確實好了不少。這樣一來。京城幾家專賣點心的大鋪子都紛紛向“果之語”看齊。無奈,這古時候還沒專利一說,有樣學樣,畢竟,這些點心都是不帶什麼技術含量的東西,多吃幾次就能從中心瞧出大致做法了,無非做出來的模樣和味道沒有“果之語”出品的地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