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表達的時候,可以先跟演員討論,讓演員在攝影機前演半天,都拍攝下來,然後後期剪輯的時候找條合適的用。但是動畫電影就不能這樣,畢竟總不能等到人家建模人員和美工都等著你這邊的導演想好了到底鏡頭是怎麼樣的才姍姍來遲的告訴原畫讓人家怎麼畫線稿吧?

這也就是說,在拍動畫電影的時候,作為動畫導演那要比真人電影導演累的多,他沒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戲骨來跟他一起討論這段戲應該怎麼拍怎麼演,所有的場景所有的角色動作,都應該是導演實現就在腦海裡想好的——說的誇張點,就可以說成是在動畫電影開始製作之前,這個導演腦子裡就應該有這個片子的成品存在了!等等……為什麼這麼說起來,讓賈鴻漸越來越覺得國內就他自己合適了呢?

這倒不是賈鴻漸自大,而是他這麼在腦子裡晃了一下,還真沒想到什麼合適的導演能來指導這個片子的。這兩年最火的華語電影是啥?是《霸王別姬》!《霸王別姬》的導演名字掛的是程凱哥,但是實際上這哥們兒那就是在現場“打雜”的……等等,這裡面有什麼黑幕?為啥一個打雜的能掛名導演一名?還從來沒有任何爆料?因為在背後真正掌握節奏的,是凱哥的老爺子、他老爹、他親爸——鄭老爺子!

程凱哥老爹跟陳凱歌不同姓的原因在那個年代很正常,老爺子因為革命需要改過名字,後來一直沒改過來,其實程姓是老爺子媽媽的姓,後來解放後叫習慣了也乾脆就沒改,反正也不是外人虛假的姓。正是因為這程凱哥大導演的老爺子在生命裡的最後兩年為自己兒子鋪路,在幕後幫著兒子指點把關,這才讓掛著導演名字的程凱哥拍出了驚人的《霸王別姬》。然後當老爺子在94年去世之後,這位程大導演再也沒拍出來什麼值得人們稱讚的電影,甚至後來他的某部影片還被網路胡某給改成了一個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賈鴻漸掰著指頭算了一下,按照中國導演分代來說,第一代導演那都是19世紀末出生的,30…50年代基本就去世了,這肯定沒辦法指望。接下來的第二代導演,基本都是三四十年代的時候活躍在影壇的,這幫人哪怕就算是沒跑到資本主義世界,他們的經驗和才華都跟現在的流行差了半個世紀,他們就是還活著,賈鴻漸也不敢請。

第三代導演是五六十年代時候活躍的,這裡面到有賈鴻漸比較熟悉的一個導演。這就是謝敬賢,這位導演當年拍攝了《高山下的花環》、《女籃五號》等等共和國的經典影片,在91年的時候還拍攝了關愛智障兒童的《啟明星》。雖然這導演名頭很大,但是他本人很不幸,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裡面,有兩個兒子就罹患智障,小兒子幾十歲的人還跟小孩子一樣,整天會走失。而拍攝《啟明星》的時候,還有個38歲的兒子因為哮喘過失了,這樣一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情,讓謝老大受打擊,基本上之後就不再拍片。賈鴻漸面對這樣的場景,也不太方便去叨擾人家謝老,就讓人家安安靜靜的過一個晚年生活吧。

第四代導演裡面,基本都是動亂之前電影學院裡面或者各地電影廠裡面培養出來的電影導演,不過這些人經過了這麼幾十年之後,基本也沒什麼人比較出名了。第五代導演,基本上就是78年回覆高考之後,那新的一批接受專業電影教育的年輕導演們。這裡面有程凱哥,有攝影師出身的張一謀等等人。不過張一謀雖然跟賈鴻漸合作多次,不過賈鴻漸找張一謀要麼是找他當廣告導演,要麼是當剪輯師,那時候賈鴻漸還親自在背後盯著,說真的他很不放心張一謀。張一謀前幾年拍攝了《大紅燈籠高高掛》,這種片子在21世紀那是被網民影迷們各種鞭撻,說這是故意拍中國的落後,滿足洋大人喜歡“原生態”的惡趣味的一種片子。

不說這個《大紅燈籠高高掛》,但說80年代最後一年張一謀拍攝的一個最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