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把魏忠賢擺上前臺,自己躲在後面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就稚嫩很多,不過身為大明皇帝,對趙家軍渡海北伐,民心大意開始變化的事情怎麼也沒辦法寬心,有人說他繼位之後就要調集兵馬南征,崇禎皇帝還在朝會上算了一筆賬,京營十二萬、宣府八萬、薊鎮八萬,山西十一萬,這四十萬兵馬傾巢而出,足足是那徐州賊的十倍,怎麼也能大勝。

只是他說出這個倡議之後,即便是被他重新啟用的東林大臣們都磕頭阻止,首輔孫承宗和諸位內閣大學士則是準備辭官對抗,但崇禎皇帝覺得自己沒什麼錯,下面的人之所以這般,是因為膽怯貪鄙,但出兵征伐這件事還是無疾而終,原因也很簡單,當得知這個傳聞後,京營上下都開始不聞,開小差的逃兵增多,甚至有人密謀兵變,其他邊鎮也有些暗藏機鋒的奏報送上來。

這些反應直接給崇禎皇帝澆了涼水,再怎麼熱血沸騰,這兵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以文馭武,文貴武賤,這些規矩已經開始變化了,一場場戰鬥打下來,文官身份再怎麼貴重也不管事,還是要靠武將軍兵拿刀子去拼,朝廷為了讓人賣命,也不敢隨意處置武將,這讓武將軍方的勢力愈發坐大,很多事都只能捏著鼻子裝看不見或者認了,彼此間維持個體面。

既然一時間對反賊奈何不得,那就要清理奸邪,對魏忠賢一黨的清算開始了,只不過這清算說不上怎麼酷烈,倒不是政爭中大家要留手,而是魏忠賢這邊所做沒那麼過分,若沒有趙進自徐州起兵,魏忠賢和閹黨的行事或許會走向一個極端,可因為徐州趙家軍的一步步行動,魏忠賢步步應對,反而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

當時大喊魏閹禍國,行事荒唐,包藏禍心,可事後看來,這些做法都很有道理,完全是為大局著想,更有趣的是,東林清流還在這其中掌權數次,還對趙家軍發動攻擊,然後大敗虧輸,其中責任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京城被炮轟,朝廷被迫求和割地,這樁事卻是在東林當政的時候發生,清流領袖楊漣和左光斗都沒辦法否認,只能說賊人勢大,不得不如此,這是為了江山社稷的不得不為。

這麼算計起來,魏忠賢這邊的罪過也說不上那麼大了,只能說他敗壞國政,坐視徐州賊人壯大,其餘的就是些構陷貪墨的罪名,以及朝著三大案上攀扯,這些在明眼人身上都是靠不住的,也只能拿出來羅織。

本來很多人咬牙切齒要把魏忠賢活剮了,其他人也是萬劫不復的重罪,可算計下來,根本沒辦法重判,即便崇禎皇帝對魏忠賢同樣厭惡,還有人說魏忠賢曾經想要謀害他,也同樣沒辦法下重手。

第1355章 是不是太託大了

因為此時不光是東林黨還朝,京城的中流砥柱是孫承宗和王在晉這種手裡有兵的實力派,他們的觀點就比較持重,就連東林清流領袖楊漣和左光斗都是如此,他們之所以這麼想,就是因為見識到趙家軍的強大後,就愈發覺得魏忠賢當日那些看似荒唐的舉動多麼正確,甚至有些顧全大局的意思。

有這些人的意見在,就連崇禎皇帝都沒辦法追究太深,所以閹黨大多數人都得了善終,無非是降級罷黜,發配遠地,手上沾血的做得太過的自然要有報應,其他人甚至還留了一線再起的機會。

魏忠賢、王體乾以及一應人等被髮往鳳陽灑掃皇陵,現在大家都以為那是死地了,因為鳳陽那邊是孤城,四周都是徐州的地盤,魏忠賢和徐州敵對如此,兇殘如趙進,怎麼可能留他活命,這麼一去,就是要去送死了。

而且大家心裡都有數,這發往鳳陽灑掃,這一路實際上就是死路,這些年得罪的仇家肯定要半路下手,這老貨必死無疑,現在是考慮京城內的局勢,現在管著司禮監的王承恩,管著御馬監的曹化淳,以及那些在信王時候就巴結上的幸運兒,以後朝政該圍著他們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