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營經濟的溫床“溫州模式”的燎原之勢,這就是深圳提出的“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改革前沿,這就是1992 年後浦東發展的“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然而,解放意味著,我們民族的好賭和豪賭的劣根性在法制還不健全的今日中國,導致了大邱莊莊主,早期家族企業的領軍人物禹作敏藐視權威,私設刑堂;導致賴昌星設紅樓以聲色犬馬勾結達官貴人進行瘋狂走私;導致瀋陽前常務副市長馬向東揮霍納稅人的錢,不顧東北上千萬下崗職工的疾苦,在澳門一擲千金,墮落成黨內貪官。還有成克傑之流豢養情婦,*生活糜爛,權色交易,以兩位的政治地位雖然還構不成當代版《長恨歌》中唐玄宗手下三軍不發、馬嵬坡逼宮賜死楊玉環國難般的悲壯,卻嚴重敗壞黨風黨紀,為國法所不容。一部中國的現代化初級階段教科書裡,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陰曹地府裡最早被共產黨以*論處極刑的劉青山和張子善一定在鳴冤叫屈,當初是否量刑過重?然而,“揮淚斬馬謖”也未能阻擋黨內*的蔓延。

回頭來說人性解放在藝術領域的早春二月。20 世紀70 年代末,王克平在木雕《偶像》中將毛主席塑造成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佛祖,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思想解放”在80 年代始末都極不順利。不同的政治聲音影響著局勢的發展。幾乎前一天“開放”還被認為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後一天藝術家們又被允許可以自由地表達所思所想。也難怪,“以民促官”的文藝界的改革和創新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實驗。

達達主義、波普藝術、超現實主義以及文學界和哲學界探討的薩特存在主義等西方藝術和思想理論都在這時湧入中國。1985 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美國當代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作品展,使許多年輕藝術家深受啟發,林林總總的實驗藝術運動在全國蔓延開來。應該說,“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登峰造極。令人欣喜的是,今天21 世紀的中國已經不再輕易使用這類“*”語言來批判文藝的進步。

穩定就是繁榮,發展是硬道理。這些都佐證了執政黨的合法性,西方如是說。假如不是當初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決定,走出束縛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和“極左”的深宅大院,並在1992 年南方講話中再度呼籲放開體制和觀念上對自己的捆綁,大踏步地播種江南之春的火種,就不會有後來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勃興,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振興東北和大西北,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發展觀。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後人在五四運動90 週年的特殊時刻,憑弔20 世紀初由一大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禮讚共產黨的發起人和*共和的先驅孫中山先生,面向脫亞入歐的日本,面向資本主義工業化極為成功的西方,求吻現代化、擁抱*、索吻科學的勇氣。他們的啟蒙實踐和20 世紀80 年代初開啟國門的意義一樣深遠,彪炳千秋。

我看“索吻”與“求穩”的關係(4)

沒有伊甸園裡的擁吻和人性的誕生,就不會有後來的挑戰神權,就不會有基於人性的制度設計,就不會有對人性解放的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國的宗教改革、英國的工業革命、法國的啟蒙運動和美國南北戰爭中對黑奴的解放。

向西方求吻,我們當然還不會忘記,為了強調人類的低調,還原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從屬地位,哥白尼和伽利略被教會燒死,以身殉道。這裡的道就是對科學、對真理的追求和堅持。中世紀的愚昧在中國的翻版就是焚書坑儒、文字獄和“*”。

向西方求吻並沒有讓我們忘記歐洲早期工業化建立在殖民、海盜、販賣黑奴和鴉片、屠殺印第安人的醜陋的原始積累之上。我們不會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