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都在光大趙氏,即使家主沒這麼想,拾遺補缺是我們這些家臣的責任。所以,即使家主沒那麼高深莫測,你我的責任也是要將他塑造成高深莫測的人。”
師偃又想了一想,他豎起大拇指誇獎齊策:“我一向以為你出的計策過於急切,沒想到這次卻是我的想法急切了,不錯不錯!我聽你的。”
齊策被師偃的話說得一愣,他也沉思了片刻,背起手來慢慢的說:“我的性格變了嗎?或許是,主上曾經說過有恆產者有恆心,也許我現在算個有恆產者了,想的計策不免周全了一點。”
師偃哈哈笑了:“沒想到你跟主上相處久了,居然也染上了主上那種喜歡自鳴得意的習性,哈哈,哈哈哈!不過,我也確實小看了這位家主,你說的沒錯,今後我趙氏昌盛,還要多靠家主的指引,我們這些家臣的拾遺補缺。策,多努力了!”
此時,一路向國都進發的悼公接到了國中的情況報告,他拍著腿大叫:“元帥,元帥,你快來看看,小武哥果然有本事!”
看到自己視若子侄的趙武受到國君的誇獎,此次出戰收穫不大的韓厥也很欣慰,他欣然的接過國內傳來的文書,在戰車上展開,並閱讀起來。
悼公一邊看著韓厥閱讀,一邊順嘴稱讚:“當初我讓小武哥做武宮守衛,他便跟家臣制定出一套叫做什麼?對,《規範化軍事教材》。現在我們讓他擔任少司寇,他居然弄出一套規範的巡警制度來!果然有其祖趙盾的風範。”
韓厥一邊看著國內傳來的文書,也一邊點頭附和:“將制度規範化,並制定出適合執行的表章與條文,這正是趙氏家族所擅長的。國君以後不妨讓武子多做一些事情,以便讓他制定出更多的規範條文來。”
韓伯現在看的書信已經帶上了明顯的趙武印記。自從趙武“發明”出造紙技術後,智氏首先有樣學樣,從女兒手裡弄到了一整套的造紙流程,而後開始向外生產銷售。韓氏、魏氏緊跟其後,相繼擁有了自己的造紙廠。再下來,用紙與筆書寫,就成了晉國的新風尚。
紙筆相對於竹簡有著不可想象的優勢。首先,一根竹簡上只能書寫七到十二個字,一卷竹犢十二根到二十四根竹簡,最多記錄兩三百個字,卻重達數斤。要想書寫上萬字,需要的竹簡,用一輛牛車都拉不動。但現在,如果寫成蠅頭小楷的話,一卷紙能書寫四五千個字,數萬字的文章只需要輕飄飄的幾捲紙。
以前竹犢時代,為了節省地方,節省重量,古人書寫的文章儘量追求簡單。但現在有了紙筆,春秋人已經可以把事情記錄的很詳盡。比如這份傳達給國君的這副卷軸上,不僅詳細記錄了趙武所建立的警察部隊的體制,而且也詳細記錄了趙武所採取的劃片區負責制,以及趙武所規定的警察的職責與許可權………這一切不過是照搬了現代警察體制,卻讓春秋人歎為觀止。
韓厥不好意思狠狠讚揚趙武,他掃過國內的司法變革情況,接著,看到荀罃敘述的國內經濟狀況、農業生產,而後將卷軸遞還給國君,閉著眼睛想了一會兒,開口問國君:“君上,你猜這副卷軸是誰書寫的?”
國君沒想到韓厥會問這個問題,他展開文卷看了一眼,摸不著頭腦的反問:“這是荀副帥派人傳遞過來的,應該是他的書記官記錄的吧?”
書記官這個職位也是新出現的。因為趙武性子懶,取得一定地位後,他便不再親自動手書寫文書,而讓自己的手下代為書寫,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對春秋文字的笨拙,沒想到卻讓人高深莫測的以為趙武在炫耀自己的家族的文化水準。因為在春秋時代,一個家族是否悠久,全看這個家族在簡犢時代,能培養出多少有用的人才。
韓厥指點著國君手上的書卷,解釋說:“這卷文書的書寫風格明顯帶有趙氏的風格………我當然不是說這書卷中出現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