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悼公不以為然:“我是知道小武脾氣的,這片盆地最北端的峽口,一定是武子的最愛。我把那片峽口封賞給他,想必武哥會願意。他擅長開發山林,這種手段,其餘的卿大夫學不來的。另外,太原盆地最北端的峽口歸於趙氏,既可以讓趙氏守衛邊防,還可以讓趙氏的才能充分發揮,我認為武哥一定不會推辭。”
魏絳尋求確認:“太原城依舊歸屬趙武?”
國君點頭:“太原城歸於趙氏,通城原先是軍事城堡,就不單獨列出來了,把它歸於太原城的管轄範圍內,正式確認這兩座城池的領權。然後我再把太原北端的峽口封賞給武哥。魏卿,其餘的土地你挑一塊。”
魏絳手指點著太原最北端的峽口,回答:“那麼,我魏氏就與趙氏毗鄰而居,也好相互支援。”
魏絳與悼公商談的結果當日就傳出宮外。此後,晉國大臣也立刻研究那份地圖,順便替自己選定了中意的地盤。雖然太原與通城之間已經是開發完善的土地了,使得這片土地有多人垂涎,但有韓厥在,那些卿大夫雖然垂涎,卻不敢悍然伸手插手趙武開發完善的領地之中。那就是欺負趙武,而趙武,現在已不是任何人能欺負的了。最終,通城與太原之間不歸趙武的閒置土地到了國君手上,國君藉機封賞了許多與他關係密切的公族,以及中小侯國,他的弟弟楊幹也在其中獲得了一座城。
春秋是以城為國。因為築城的成本過大,所以大多數國家,整個國中只修建一座城市,把這座城市當作自己的國都,出了國都大門,鄉間就是農田。晉國稍稍有不同。它是霸主國,兩百年積累下來,加上晉國卿大夫之間的爭鬥過於慘烈,所以晉國卿大夫都有築城的習慣。
但這次開發太原盆地,情形卻顯得很奇怪。因為趙武的新封地處於太原城最北端,待在後方的各家族乾脆省去了築城的手續,直接在自己的封地裡築起一個農莊,便開始耕作。連年的戰爭已經讓這些家族家底掏空,能減少支出何樂而不為。故此,等開春國君的封賞正式確定下來,太原盆地雖然一片繁忙,但整個盆地裡只有三座城市,這三座城市都屬於趙氏:盆地最北端的城市名叫“汾陽”,汾陽旁是魏氏領地魏榆(農莊)、而後沿著汾河向南、依次是晉陽、太原(通城為太原附屬)。
趙武似乎比較痴迷於築城遊戲,反正他自從動工重修趙城後,趙氏以每年一座城市的擴容速度在擴張。這年春,在趙武名下的領地已經增加到七座,除了太原盆地三座外,趙城、霍城加上甲氏的兩座城市,使得趙氏擁有城市的數目位於晉國諸卿之冠。隨後,趙武也就有了“七城之主”的綽號,不過,這綽號很快就不適用了。
次年春,霍城之南,丙六公社,趙武正帶著隨從緩緩步行,視察著公社的生產情況。社首(相當於公社支部書記)滿臉堆著笑陪伴在趙武身邊。
春秋時代是一個很奇妙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既存在著奴隸制,也存在著封建制,更有原始社會的制度遺存,而這裡的人民公社就是從原始社會里遺留下來的氏族制度。春秋時的一個公社也就是一個“裡”,這個“裡”在戰時向國家提供一個“卒”的武士。公社中這些武士屬於上層統治人員,除了他們之外,剩下的都是些納稅的農夫。
霍城周圍的公社是趙武新近增建的,原本這些公社應該分別命名,但趙武比較懶,因為這個公社提供的武士在作戰序列中屬於“丙六”卒,所以趙武乾脆以“丙六”命名。這附近其餘的公社遭遇大致相同,他們的公社名就是武士在作戰序列中的名稱。
“丙六”社首指點著周圍,殷勤的介紹:“這幾家都是今年遷來的流人。嘿嘿,聽說他們是從趙城出來的。”
第八十六章我的城市我的兵
“丙六”公社社首這話意猶未盡,他所謂的“從趙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