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叫做“鯤”,傳說“鯤”修煉若干年,又能長出翅膀,扶搖直上九天。我對這種大魚很感興趣,聽說它有幾百頭牛那麼大的體積,想必身上的肉,也能有幾百頭牛身上的肉一樣多。你想想啊!幾百頭牛那麼大,如果養大它,需要多大的草場?如果這些草場裡種上莊稼,又能產出多少糧食?如今我們不用養牛了,也不用圈起那麼大的草場,只要學會了操船技術,到海里捕回一條魚來,就是幾百頭牛的肉,足夠幾萬士兵吃一天,這不是美事嗎?”

孫林父盯著趙武看了半天,看的趙武都有點不好意思了,他才說:“你的膽子真大,大的超出了我的最高想象。人都傳說你是個絕頂食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鯤鵬之說我早聽說過,卻沒有想到,神魚身上的肉你也想嚐嚐味道。你說說,還有什麼是你不敢吃的?”

趙武沒有不好意思的感覺,臉不紅心不跳的補充:“海邊除了取之不竭的食物,還有取之不竭的食鹽。鹽鐵之利,豐厚的讓人難以捨棄,齊國當初就是這樣稱霸的。如果我在大河(指黃河)入海口築城,可以順路飲用河水,那海邊不愁食物,我又有建築石屋的手法,不怕海邊颶風,如此一來……。”

孫林父點頭:“得了,你不用說了。你剛起家的時候,就是你我結成商業夥伴。今後你要去海邊,怎麼能少了我這個最初夥伴,我隨你走,鹽劃分我一半,如何?”

這兩個表面“憨厚仁義”的官員,接下來討論的是分贓比例。等他們達成了分贓計劃之後,接下來的行動中,孫林父成了趙武最堅定的支持者,他穿梭各國聯軍軍營,遊說各國拿出自己的輔助兵由趙武統一指揮。

稍後,趙武新軍所部拔營向前,來到了穎水邊,在選定的位置上停留下來。

此時,新軍副將魏絳隨荀罃走了,魏家兵由魏舒統領。魏舒看著趙武選定的位置,搖頭:“這地方選的不好。我剛聽當地的漁夫說,離此上下十里的地方,各有一個水勢平緩的簡易碼頭,當地居民百姓平常都在那裡過江。上次頓國來的兵馬也是從這兩處分別渡江的,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其中一處渡口,在那裡建築城池,也好就近防範頓國人。”

春秋人不是不聰明,只不過他們習慣了單線思維,形成固定思路而已。

趙武笑著誘導:“你再想想,我為什麼選此地築城?”

魏舒首先的考慮充滿了正義感:“我們單獨築造城池,理由是不打算過度麻煩陳國人。你不選兩個現成的渡口築城,可以讓陳國的渡口繼續正常使用,達到了不麻煩陳國人的目的,是不是這樣?”

趙武笑了:“你這說法應該出自士匄之嘴,唯有那小子才能說出如此冠冕堂皇的卑鄙理由。你試著從我們的角度考慮,我們選擇這個地方築城,有什麼好處?”

“不驚動頓國人!”魏舒馬上回答:“我們有偷襲頓國的打算,在其中一個渡口築城,頓國人不擴音高警惕,加強防備,那麼我們攻擊的突然性就沒有了。而像現在這樣,選擇在兩個渡口之間築城,既可以防範頓國人的襲擊,截斷頓國人的進軍路線,還能擺出一副固守的模樣,以不思進取的態度迷惑頓國人。”

原來我這麼高明。趙武竭力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心裡直驚訝,臉上隱藏不住得意地笑。他原來選擇在兩個渡口之間築城,首先是想著將來擴張城市規模,恰好將兩個碼頭容納進去,這樣,城市的格局就大了。其次,現在的選擇,一方面是出於霸主國的霸氣,使他不擔心受到頓國人的前後夾擊;另一方面則純屬烏龜流的潛意識:離上下兩個碼頭都足夠遠,敵人來了就有了足夠的預警時間。最後,兩個碼頭的距離還處於可以忍受範圍,便於在築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