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不打,單獨撤軍,使得子木身陷我軍弓弩陣中,這說明公子圍有野心了,我猜今後楚國一定有奪位戰爭。”
趙武眼睛一亮,他轉向叔孫豹,詢問:“叔孫穆子也是這麼看嗎?”
叔孫豹點頭:“丟下一位令尹單獨撤軍,這對於楚軍來說也是首次。如果公子圍沒有什麼想法,他一定不會如此大膽。”
趙武又把目光轉向中行吳,轉向齊策:“那麼,也就是說:這一仗過後,我晉國二十年之內不用擔憂楚國。”
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的父親叔粱紇去世一年後,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孔子當時五歲,在母親顏徵在的教育下,他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這年冬,趙武子攻楚,史載:他圍困郢都三年,只為索要風胡子製作的太阿劍。當然,真實的歷史並不像小說演繹一樣天馬行空。各國聯軍推進到郢都城下,楚國兵力困窘,只能閉城自守。聯合了吳國聯軍的炎黃集團可謂兵強馬壯,天下各國諸侯都派軍參戰了,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所以,雄偉的楚國都城遭遇的是全世界的圍攻,郢都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依舊雄偉,但卻顯得勢單力孤。
吳國國君餘昧最後才加入了戰鬥,他是因晉國召喚而參戰的。晉國人攻下了沈國之後,派人去諸舒國挑撥離間,使者順便越過了諸舒國,聯絡吳國的勢力。餘昧剛才繼承君位,正需要霸主國的政治支援,所以他匆匆與晉國的贈嫁公主舉行婚禮之後,便迫不及待的攜帶吳國全部軍力逆流而上,恰好參與了晉楚水戰的尾聲。
吳國的參戰,等於讓炎黃集團的軍事力量打破了南北地域的間隔。在吳國的示範作用下,南方諸多小國被吳國脅迫,不得不趕到郢都城下,參與這場世紀大戰。
世紀大戰的開場是用一柄罕世寶劍作為開場白的,這柄劍名叫“太阿”。細論起來,太阿劍並不見得比趙氏冶煉出的共析鋼騎兵劍更加出色。但這場戰爭總要有個理由,霸主國元帥遭到刺殺,這就是最大的戰爭理由。
春秋時代,戰場上瀰漫著彬彬有禮的貴族氣息,交戰雙方總是尋找自己說得過去的戰爭理由,雖然如同宋襄公一樣,愚昧到極點的仁義措施是被人恥笑的,但只要有機會,貴族們總是希望把鋒利刀劍裹上一層糖果,把惡狠狠的勢不兩立包裹上一層禮儀道德。
兩國交戰,戰場上分個你死我活,倒無可厚非。誰勝誰敗,純粹是自己的力量強弱造成的,但如果正面戰場上打不過,卻要施展卑劣的刺殺行為,這在統軍將領們看來,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他們能夠承認戰場上的失敗,卻不能容忍敵方將領使用刺殺手段來讓自己取得勝利。畢竟,所有的統軍將領都怕這一點。
兵臨城下,齊策駕著戰車來到城門口一箭之地,他慷慨激昂的譴責楚國的卑劣行為,並責罵楚國在正面戰場上無法取勝,竟然派遣刺客企圖刺殺霸主國的元帥趙武……當然,這起刺殺行為究竟誰是幕後指使,晉國人已經懶得細究。但刺殺的是楚人,刺殺之後,獲益者是楚國國王,所以從邏輯學上說:這場刺殺行為理所當然是出於楚王的指使……至少楚王支援的輿論範圍,縱容了這種刺殺思想。
第二百四十五章 來一場城下的“堂皇點戰”
君權神授,齊策也承認這一點,身為一名大臣,當然不能以下犯上,直接提出懲處一位君王。所以齊策退而求其次,要求楚王交出刺殺工具的製作者:風胡子,以及風胡子製作的三件刺殺利器,分別是寶劍龍淵、工布、太阿。
龍淵已經斷折,工布不知去向,太阿劍是楚王的佩劍。楚王在城頭捏著寶劍,氣得瑟瑟發抖,他呼喚侍衛近前,輕聲叮囑:“令尹陣亡,晉國人兵臨城下,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