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創造就業率的說法,所以只要努力掙錢,就是有罪。
田氏有錢後,他們在之前的齊晉戰爭中,為了賑濟齊國的戰爭難民,用大斗放糧小鬥收債。古代計量器多數不靠譜,大斗的誤差大,小斗的誤差小。田氏用大斗放糧,給災民更多的優惠,用小鬥收債,等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災民隨意的償還債務,這一進一出之間,田氏虧空了許多糧食。
春秋時代,糧食是戰略物資,市場上禁止銷售。當今天下,有富餘糧食的唯有趙氏,而趙氏什麼都不缺。田氏與趙氏關係再好,想說動趙氏向敵國售糧,總得拿出一些趙氏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情報。
田光竭盡全力向趙武描述著齊國的狀況,趙武聽完了,嘿嘿一笑:“螳臂擋車,倒讓我想起堂吉河德的故事。這位齊君說得不錯啊!凡事沒有嘗試,沒有努力,有誰知道是不是自不量力?我聽說堂吉何德後來被當作醫生的崇拜物,他們世代傳頌著堂吉河德的故事,提倡勇敢無畏的向貌似不可戰勝的病魔發動進攻,於是有了現代醫學……所以,這樣想來,齊君說得不錯啊!人在世間走,就是要有一股無畏的勇氣!”
田光不明白什麼是“堂吉河德”,但他大概能明白趙武的意思,拱手回答:“據說,螳臂擋車的故事發生之後,隱藏在齊國鄉野之間的勇士紛紛跳出來,尋求國君的認可與重用,我齊國從此逐漸軍力鼎盛……”
趙武打斷對方的話,帶著譏笑的神情說:“你知道我晉國是怎麼稱霸百年的?是因為我們講究組織與紀律。在戰爭中,個人的武勇其實是個笑話,以養由基的勇猛,依舊處於被宰殺的地位,所以一兩個勇士改變不了戰爭的勝負,一兩百個勇士依舊影響不了戰局。有組織的、處於陣列中普通士卒,一百個人對付一個養由基,已經足夠了。所以,齊國的勇士再多,在我面前就是一盤菜。當然,我不吃人肉。”
趙武最後那句話,其實是在嘲諷齊國勇士的素質。那兩名相互在身上割肉吃的齊國猛士,是齊國人學習的好榜樣,但在趙武看來,齊國所謂的勇敢是個笑話。
田光沉默片刻,跳過這個話題,繼續說:“我田氏準備了一萬名奴隸,準備與趙氏交換糧食。如今趙氏的糧食是什麼價格?”
趙武摸著下巴,沉吟的回答:“一萬名!好大的數目啊?當初晉國各家族發生災荒的時候,我告訴寡君說:沒有權力就沒有義務。我對其它封領沒有賑濟的義務,田氏用一萬奴隸跟我交換糧食,莫非田氏還要賑濟齊國其它的百姓?”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們容易嗎?
趙武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他之前不答應賑濟其他領地內的百姓。權力與義務是相等的,趙武沒有享受到其他領地內的百姓的供養,他理所當然拒絕對那些百姓承擔義務。
趙武不知道,田氏賑濟其他領地的百姓是有目的的。在春秋之後的社會,正是由於田氏不斷的愛護百姓,幫助百姓度過災年,以至於最後成功篡奪了齊國的君位。此後的華夏文明養成了一個傳統,賑濟自己的鄰居與附近的鄉鄰,是一種罪行。如果在災年的時候膽敢賑濟或者慈善,那就是“圖謀不軌”罪,是“大逆不道”罪,官府有權對其抄家滅族。沒有權力就沒有義務,平常享受百姓奉養的只有國君,賑濟的權力也只能出於君主。富裕的鄉紳如果敢賑濟他人,那就是自認為自己等同於君主,或者平常享受了君主的權益,故此“刁買人心”。
正常的來說,富裕的人只有被“強制自願”的義務,而他們所交納的救災物資,通常被朝廷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後,作為“朝廷對百姓的關懷”下發給各地貪官,然後,貪官們裝滿腰包之後,牙縫裡剩下的東西賞給飢餓難耐的災民,最後,朝廷藉此宣稱它對災民的關愛。一如整個賑濟過程中“被自願”的人是不能表達自己一湯勺權益的,否則就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