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這部微電影也榮獲2011年盧紋(Leuven)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在世界上引發不小的轟動與討論。
時間提前到1995年,這部電影依然可以跨躍歲月的變遷,成為人們的心頭所好。
張東城坐直了身體,在不為人所知的腦海中,再度播放這部電影。
有些電影,必須看上二三遍,才會有一絲恍然大悟和找到重點,身為導演系的學生,張東城雖然經驗不算豐富,但面對這經典而別具韻味的微電影,連續看了三四遍之後,總算看了個透徹。
《調音師》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超強微電影,第一遍瀏覽大概,第二遍回味全域性,第三遍才是深思咀嚼。
濃縮的13分鐘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面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骯髒無比;帶著面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只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讓所有的觀眾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至最後才與前面交相呼映,讓人恍然大悟。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槍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導演將判斷的交回給觀眾,留給觀眾想像的空間和開放式的結局,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認為,《調音師》告訴我們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
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旦開頭,就必須得繼續,必須堅持下去,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百家之詞,沒有對錯,是非與否全盤取決觀眾看它的角度。
一步一個腳印,是正常人該走的路,一飛沖天的美好願意可遇而不可求,張東城只想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更何況這部短片,是那樣的內涵豐富,完全是學院派出身的他極為喜愛的電影型別。
從實際實施上來說,《調音師》這部只有14分鐘的驚悚懸疑類的短片,用後世的話來說,這是一部微電影。
與電影的巨大投資相比,微電影不論是在拍攝裝置,資金,團隊,流程等方面都有較低的要求,特別適合像張東城這樣的電影專業院校畢業生的操作需求。
就是你了!
腦海裡一遍遍地播放著《調音師》,張東城不想遺漏任何一個細節,用畫面情節反推,將分鏡頭劇本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記錄下來,反覆推敲。
窗外藍天漸漸黑去,月色清涼如水,照在張東城的身上,這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電影要印上那一格格的膠片,少不了幾個重要原素:場地,演員,服裝,攝影器材、道具和後期製做。
張東城將這些詞,重重地寫在了白紙之上。
攝影器材和後期製做,可以去找學校的老師幫忙,希伯萊老師一向比較欣賞自己,在他的幫助下這一部分可能不用花錢。
服裝倒也好辦,《調音師》不是時裝釋出會,讓演員們自己帶日常服裝來便是了。
輕了口氣,張東城劃去了服裝、攝影器材、和後期製做這幾項。
眼下,只有演員、場地、道具要靠自己去尋找了。
隔壁的維多利亞家裡,不就有一臺鋼琴麼?
哈哈,重要道具又減去一個!
我有五千英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