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著他上奏疏彈劾王敬,最後一句話就是**裸的威脅。
但是李知府仍然搞不明白,方應物此舉目的何在?自己是否彈劾王敬。與方應物有什麼關係?
從府衙出來,方應物心情大好,決定去望江樓喝幾杯小酒慶祝一下。但到了望江樓大堂裡。卻見唐員外站在櫃檯邊上,神色憂心忡忡。盯著櫃面發呆。
方應物忍不住嘀咕幾聲,唐廣德神情如此。方才李知府神情也是如此,怎的今天所見之人都是愁眉不展?
他便走上前去,拍了拍櫃檯問道:“唐員外!因何而憂心?”
唐廣德抬頭見是欽差大人,忽然眼神一亮,將放在櫃面上的帖子遞給方應物。
方應物低頭看了幾眼,這帖子其他沒什麼出奇之處,落款卻是採辦太監王敬的印鑑。。。。。。。
唐廣德苦笑著解釋道:“王太監那邊送了帖子過來,命令在下明日赴姑蘇驛,至少要認領一千鹽引。
本來在先想著,破財消災也就罷了。但據汪太監那邊開出的轉讓價錢,一千鹽引約莫是一千五百兩銀子,這實在匪夷所思,在下哪裡拿得出這許多銀子?”
方應物對唐員外的遭遇表示深深同情。。。。。。他知道那王敬抱著立威的態度,胡亂點了十家商戶,沒想到將唐廣德點進去了。
這也真夠倒黴的,蘇州城裡商戶何止千家,上千家裡隨機指定十家,百分之一不到的機率,這都讓唐員外撞上了,不是倒黴是什麼?
也難怪唐員外看到方應物就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無論怎麼說,方應物也是個欽差大臣,說不定幫得上忙。
方應物出主意道:“唐員外,你總有些親朋好友罷?我看你可以叫上一批人聯名上書,向朝廷控訴一下王太監,我可以幫你遞上去!”
唐廣德猶豫不語,方應物這個主意真不咋地!上書看起來可以出一口氣,但細想之後實在沒用。
一來擔心王太監事後報復;二來覺得上書沒用,難道聖明天子只憑著一封平民百姓的奏疏,就放手懲治親信太監?
三來遠水不解近渴,朝廷遠在幾千裡外,而他明天就要被強逼著高價認領鹽引了!
唐廣德的心思,方應物一清二楚,似笑非笑的問道:“怎麼?唐員外還在擔憂明日的事情?
這樣好了!你要串聯本地名流,聯名上疏彈劾王敬,而我會寫一封文書,你明天帶過去。
在文書上,我自會表明,你們唐家已經被本欽差延請為佐貳,望江樓也被本欽差徵用,預備為秋收時候的總會計房!如果王太監識相,自然放你一馬。”
唐廣德不禁喜出望外,這才是他所期待的!在欽差太監面前,找別人都沒用,也就方應物在名分上能稍稍抗衡。有了方應物的撐腰,情況總不會太糟糕了。
雖然唐員外還是不明白,方應物為何要鼓動他上書,不過還是要利利索索的辦了,爭取多找一些人來,壯大聲勢的同時可以分散風險。
和唐廣德談完話,方應物徑自上了三樓,但是他的心裡翻來覆去的默唸著,火候差不多了,這樣總該可以了罷。。。。。。(未完待續。。)
ps: 中間忍不住打了個小盹,醒時一看快兩點了,趕緊補完這章發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上)
紫禁城,午門內向東,有左順門,過了左順門,便可以看到文華殿和文淵閣。
從理論上說,天子應當在文華殿處理日常政務,而文淵閣因為距離文華殿較近,所以在國朝初年成了近侍大臣值班的地方。
後來近侍大臣的名號統一變成了大學士,差遣叫做入直文淵閣,被外界稱為閣臣。
又因為閣臣值班地點在皇宮大內,所以由閣臣組成的班子叫內閣,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