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面前時,湖南就會變成一塊熱血沸騰的熱土。這時候,屈原的遺產就會被湖南人拿出來擺在祭壇上。他的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就會點燃湖南人心中的烈火。
屈原的精神有一個層面叫做忠君愛國,深深地影響著入朝為官的湖南人,包括清末的曾國藩。這個層面強調對君主的忠心,至多隻能容得下受委屈的牢騷,而容不下反叛的精神。因此,屈原至死也不恨楚懷王。而曾國藩在勢力最強盛的時候,儘管有一個王輳г嗽擻米約罕仙�聊コ隼吹牡弁躚В�吡θ八鄧�肭逋⒎滯タ估瘢�踔劣胩�教旃��鄭�婧喝順鐾罰�鵒稅�戮趼藜易澹������吮3忠簧�摹扒逵�保�銜�荒芴�磐蹶'運的勸告,而連聲對他呵斥道:“狂妄!狂妄!狂妄!”
曾國藩並非對王輳г說娜八島斂歡�模��木�釉詮フ技�凸睪螅���桓鱸旅揮薪�グ睬歟輝詮ハ擄睬熘�螅��殖儷儼豢隙��徽廡┮部梢越饈臀��詬��⒘成�矗��遼僖菜得魎�猿�⒉恍湃巫約焊械椒淺D棧稹K�揮邢袂��茄�猿�⒒秤杏腦梗��換嵯袷治薇�ǖ娜�檀蠓蚰茄�猿�⒌奶�認窀救艘謊�砣酢6��謨臚蹶'運長談之後夜不能寐,就只能說明他正在內心做一種選擇了。
曾國藩在忠君和造反之間選擇了前者,很明顯的一個原因是:他的軍隊是在鎮壓造反者中起家的,他本人以“正統”自居,因此他很難在短時期內完成從鎮壓造反者到造反者的角色轉換。當然還有其他許多複雜的原因。有人說,他信奉儒家思想,怎樣和信奉上帝的太平軍合作,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有人則說,他是被聖人禮教的浮名所累。還有人說他的選擇是基於一種民本思想,他希望國家早日恢復安定,因為有那麼多洋人對中國虎視眈眈。他認為中國必須在和平環境中興起洋務運動,增強國力,改善民生。
把忠君和愛國相提並論,只是湖湘文化的一個層面。在另一些層面上,隨著唐宋貶官文化在湖南與屈原的情懷相結合,形成了一些氣候,湖南人就有了憂國憂民甚至叛逆的心態。隨著時代進步,屈原與曾國藩身體力行的忠君,與愛國主義發生矛盾的時候,就被後來的湖南革命黨人勇敢地揚棄。因此,湖南成了一塊革命的熱土。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氣節長存,不重名利重功名(3)
湖南人在和平歲月滿足於種田與讀書,很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在兵荒馬亂的亂世,則忙於博取功名,對於財利的追求,就只好放在一邊了。耕讀文化與功名精神,都貫穿著始於屈原的愛國主義和血性的遺傳,因此無論在哪一種世態下,湖南人的心態都是積極的。耕讀文化是比較靜態的,但因為讀書,湖南人即便在靜態中也總是有一顆蠢蠢欲動、不甘寂寞的心,而功名精神則是一種劇烈的動態,湖南人在這種形態下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這兩種形態的生活方式,可以隨著世態而轉換和調整,卻不會割斷其內在的一脈相承。
清代以前,湖南人在耕讀文化的形態下生存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歌頌湖南山水的名人增多,隨著湖南出人才的現象得到外省人的肯定,湖南人心裡逐漸多了些自誇的豪情。中華民族兩個始祖的陵墓都在湖南,七次大的移民帶來了域外的文化,使湖南人潛移默化了。湖南人的寂寞在悄悄地緩慢地解凍。在這個過程中,人才的基因透過一代又一代的遺傳和教育增強著它的訊號,直到博取功名的時機來臨,人才便如火山噴發一樣潮湧而出。
左宗棠的個人經歷,彷彿是湖南人才現象的一個縮影。左宗棠在和平年代,是個高才博學卻屢試不中的書生,恨透了科舉制度,在老家教書為生。他懷才不遇,只得在家中關注國家大事,尤好鑽研地理氣候,以“當今諸葛亮”自許。他到四十多歲還是一介布衣,只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