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素。辣椒因環境而具有生命力,而辣椒又賦予了食辣者革命情懷。
黃永玉在嶽麓書院主持千年論壇時,專門談到了湖南人的辣性子:“有時候我的朋友們開玩笑說,生物有遺傳因子,遺傳基因。歷史也有歷史的經驗,但歷史光是經驗嗎?歷史有沒有遺傳基因呢?”
黃永玉說:“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例子。不是骨肉的遺傳基因,是個奇妙的歷史基因遺傳現象。當然我現在想講的不是我不熟悉的山西省。我想講的是湖南我們自己的故鄉。我覺得我們湖南和我們湖南人以及山水都有頗特別的地方,長沙火車站、天然巧合那一個火炬紀念塔,給外省人的觀感就是一個辣椒。紅極了的辣椒。社會效益比原來的火炬還要好,恰好道盡我們湖南人的精神。”
黃永玉就歷史的基因學說繼續借題發揮:“‘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自古就有的。有抱負,有理想,置自身悲歡於不顧,這不是哪一個家族遺傳基因的問題。所以我跟朋友開玩笑地說,遺傳基因之外還有個歷史基因的問題。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經驗當然值得注意,歷史的基因,至少是個值得有興趣的問題,近百餘年來,湖南出了那麼多驚天動地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熊希齡、毛澤東、劉少奇、胡耀邦,還包括朱德同志。朱德老人家原來也是湖南人,這些老人家的過世,於是有的人就說,湖南的氣數盡了、完了,風水轉了。沒有想到幾年以後又出了一個歷盡折磨的能幹的###總理。”
不僅是文人學者這樣說,湖南的歌唱家們也把辣椒唱成了一種精神。宋祖英唱紅了《辣妹子》,湖南的老牌歌唱家何紀光則唱了一曲《辣椒歌》。而同為歌唱家的李谷一說過:“我們湖南人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這三位湖南籍的歌唱家,試圖用音樂和評論詮釋湖南人的精神風貌。
辣椒到了中國,只有三個省將它接受為主流食物,這三個省就是湖南、四川和貴州。三省當中,從古至今,只有湖南一個省將這種舶來品當作自己文化精神的象徵。這也是湖南人吸收和改造外來物質文明的例子之一,反映了湖南人對外來文明兼收幷蓄的寬容。
湖南人喜歡把自己的精神基因,概括為不怕邪、不怕壓、不怕辣。
到過長沙的人,留心一下長沙火車站,就會發現它的頂上有一隻火炬雕塑,造型像一隻紅辣椒。這辣椒像一支火炬,像一根長矛,又像鬥牛的牛角,更像梭標的尖刃。這個標誌猶如湖南人的圖騰,尖銳、剛烈,富有戰鬥性。唯有湖南人,從辣椒那裡找到了精神的象徵。
湖南本來是移民省,本來就是貶遷地,外來的文化很容易找到紮根的土壤。“不吃辣椒便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毛澤東把辣椒和革命扯在一起,實際上就是強調一種反叛的精神。當年這句話曾使德國人李德很尷尬,也曾弄得生於山東的江青很不高興。但是毛澤東說這話自有他的道理。彷彿是為了給毛澤東這種說法做註解,大學者王力先生說過:“辣椒之動人,在辣,不在誘。而且它激得兇,一進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頭,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庖壞闥擔��丫�哂小�照摺��俊:�先酥�不陡錈��腥斯楣τ誒苯貳!?/p》毛澤東一生嗜辣如命,有過無數次吃辣椒的比賽。大生產運動的時候,他在延安楊家坪種了一塊辣椒地,送給共產主義老大哥斯大林的禮物就是他那塊地裡收穫的辣椒。他的興趣與愛好影響了許多人,以至於許多人為了革命而吃辣椒。
在遵義會議期間,第一天的中餐由紅軍司令部提供,食堂專門殺了一頭豬,上的菜幾乎都和豬有關:回鍋肉、白菜炒肉片、幹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