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轉折起伏。而在後來的歷史當中,這種沒有起伏與轉折的“中平之音”稱之為“堂皇之聲”。

真實的歷史上,中行吳在國內政治上並不出色,他的出名在於抵抗外部侵略。中行吳是戎狄的征服者,是他,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徹底滅了晉國周邊的戎狄部族建立的各個小國,使得晉國北方徹底平靜。就是這樣一位殺場硬漢,用他剛勁的聲音,沙啞的唱著大雅之音。即使是唱歌,中行吳也顯得一板一眼,他竭力將每個字唱得非常標準,音調高亢而嘹亮。

伴隨著中行吳的歌聲,場中炎黃集團的北方將領齊聲附和:“江有記,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這首《江有記》的小詩,說的是“媵嫁婚”中媵的情緒,大意是:江水分流又歸回,你要出嫁做夫人,但你出嫁卻不令我相陪。出嫁不令我相陪,其後你終究要自悔。江水之中有陸地,你要嫁做諸侯妻,不能使我相伴去。不能使我相伴去,其後亦當能安居。沱江終匯入長江,你將出嫁喜氣揚,不使我伴在身旁。不使我伴在身旁,悔意現於嘯歌上。”

騰嫁婚,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在春秋陪嫁制度當中,姊妹共嫁一夫的現象。《春秋公羊傳》說,“諸侯一娶九女,同姓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說的就是這種婚姻。其中,“九”是陽數,非實指,但言其多。

此詩以一個媵的口氣,以“江有記”起興,反覆申述:不讓我陪嫁,你會後悔的。中行吳唱這首歌,音調中充滿著意猶未盡的意味,尤其是……他是在趙武寵愛的楚姬,哀怨的吟唱情歌之後唱的這首詩,似乎別有規勸的意味。

然而,此詩並不是現代人理解的“咒怨詩”,詩中“其後也處”一句,是說媵妾希望夫人在“我”不能伴隨左右的時候,也能夠安寧快樂,而不是幸災樂禍甚至詛咒。“其嘯也歌”是說騰妾似乎看到了夫人悔過之後舒暢愉快的情景,而不是頹廢悲觀。媵妾的這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是一個目的,那就是:自己不違背禮義(鬧著要陪嫁),更不希望夫人違背禮義。這首大雅詩中真正要表達的是:夫人按禮應該真誠接納媵妾,如果當時沒有接納,應當知道及時悔過改正;媵妾理應盡媵妾之責,但無法實現的時候,也無怨無悔。

此時,江上的霧氣已經散了,太陽昇的老高,亭子周圍的江邊已經停了好多艘楚國的漁船,船上楚國的漁夫聽了中行吳沙啞的歌唱,齊聲喝彩。而亭子當中,諸國大夫也集結響應,大呼痛快。

春秋人吟唱詩,彷彿在大比賽中祭出橫掃一切的王牌一樣,只要唱出詩來,不懂得以詩歌應答的人都要啞口無言。

中行吳唱這首詩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中行吳即將回國了,他用這首詩向趙武抱怨:在這場戰爭中,你不讓我陪伴你戰鬥到最後,你會後悔的,知道不?而正是這層含義,讓列國統帥齊聲叫好。下面的戰鬥中,他們也面臨同樣的局面,因為服役期限的限制,列國統帥都將陸續帶領本國的軍隊輪換回國,但堵在楚國國都的家門口,實在是一項既光榮、又利潤豐厚的商業行為,大家都不捨得輕易告辭,所以大家共同的心聲是:你不讓我陪你戰鬥到底,你會後悔的。

中行吳另一層含義是對楚國人說的,他的意思是說:做人要認清現實,既然楚國現在已經在霸業爭鬥中徹底夾敗了,那就不要一心爭奪正妻的位子,安安心心做一個二奶就該滿足了,就該心情歡暢的承認自己二奶的本質,別總想著把正妻打倒,以便“二奶翻身把歌唱”,這不符合禮節。

當然,如果你楚國若做不成二奶,那麼就應該“其後也處”、“其嘯也歌”,無怨無悔地認清自己“媵”的待遇。

第二百六十章 化干戈為玉帛

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