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活氣息也非常濃厚,曲調輕快明朗,大多數人對此都非常動心。
不知什麼時候,叔向來到了季禮身邊,他彷彿預先猜到了季禮會說那些話,早有準備的回應說:“我們元帥說過:音樂無關政治,音樂也影響不了國運。所謂亡國之音,這是非常好笑的理由,哪有音樂令人亡國的?亡國,那是一場綜合實力的下降,其中既包括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的衰落,也包含執政者是否順應民心,以及百姓對執政的擁護與否,生產力、技術進步與否等等,唯獨不包含音樂因素。”
其實,叔向來這裡,是早有準備的。這場典禮開始之前,叔向記得季禮對音樂的評價,他特意要求趙武去掉音樂當中的鄭、衛因素,但趙武不以為然,他對季禮說了上面的話。叔向認為老師這段話太富含哲理了,但他又擔心季禮張著烏鴉嘴,四處亂說,敗壞了盟會氣氛,導致什麼不詳。春秋人對這點格外敏感,所以叔向早已有準備的守候在列國卿大夫的席位,等季禮張開烏鴉嘴,他恰如其分的出現,趕緊批駁季禮的評論。
季禮是貴族,他對音樂的評價引導了此後兩千餘年的音樂評價策略。在他之後,人們往往給音樂新增許多政治因素,比如《廣陵散》講的是中國四大刺客“要離”刺殺“慶忌”的事,曲調壯觀激烈,後來的人則按照季禮的音樂評價體系,認為《廣陵散》讚頌了以下犯上,有“凌君”的企圖。如果默許這種音樂的流行,是在變相鼓勵老百姓對上位者的欺詐進行反抗,不利於社會和諧,因此,《廣陵散》被人為扼殺。
與《廣陵散》同樣命運的還有《羽衣霓裳舞》、《後庭花》等等一代名曲,而在現代,還有鄧麗君歌曲被禁的例子。這也使得中國音樂的傳承屢屢出現斷代。許多前朝的音樂,都被認為是“不祥之音”,結果,每朝每代的音樂都要從原始矇昧狀態中重新起步。為此,趙武在這裡特地提出了一個論點:音樂與政治無關!亡國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唯獨不包含音樂因素。這個道理非常堂皇正氣,駁的季禮無話可說。
早先季禮做出否定評價時,因為欣賞鄭、衛音樂,列國諸卿都埋藏起了面孔。現在他們感到精神一振,連一向跟趙武不對氣的衛獻公也頻頻點頭。此前的他,被季禮否定了本國音樂,弄得很沒面子,現在趙武這話一說,他也無暇顧及自己與趙武的仇恨了,趕緊說:“沒錯沒錯,亡國不是音樂導致的,從來就沒有什麼音樂能使國家滅亡的……”
衛獻公還想多多評價幾句,無奈肚子裡墨水太少,他想不出好詞來。而如今,衛國左右執政還被囚禁著,沒來參加這場盟會,衛獻公身邊連個幫腔的人都沒有,他只好將目光轉向場中,假裝被場中的音樂吸引。這時,場中的鄭衛音樂已經結束,換上了晉國本國的音樂。
晉國本國的音樂這幾年發展非常迅猛,在趙武的支援下,趙城已經成了一座學術之城,一座藝術之城,列國自認為在藝術上有所造詣的非主流分子,紛紛前往趙城求學,而這些人在趙城這座由商人經營的城市中,也總能找見許多藝術贊助商。趙城商人們常常借藝術家的影響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順便也把藝術家的創造運用於自己的商品之中,讓藝術產生一點效益。因為有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晉國新發展出來的音樂,綜合各國所長,而去除了許多不符合時代的雜音。
當然,趙城屬於趙武的封地,因此新發展出來的許多藝術作品也要投趙武所好,而趙武的愛好,部分帶有一些現代韻味。於是晉國的新音樂節奏感比鄭、衛音樂還要強烈,曲調更加複雜,甚至已有了最原始的音樂理論,認為音樂可以反映各種情緒,宣洩各種心理,以及烘托氣氛。
此時,場中演奏的晉國音樂帶有一點進行曲的味道,它適合做軍樂,氣氛歡快,規模宏大,充分展現出霸主國那旁若無人的氣勢,以及洋洋自得的驕傲,抓住一切機會